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年独居看上去很美,这种生活方式可持续吗?

  • 发布时间:2015-03-12 07:43: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年来,美国各大城市中年单身人口显著增长。相比琐碎、繁忙的家庭生活,独居让人享有更多空间和自由,可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吸引不少已婚或中年人士投身其中。

  表面上,独居生活光鲜又雅皮。实际上,这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吗?能让人无惧孤独、独自终老吗?

  【独居时代】

  不少人主动选择独居,因为视个人自由高于一切,无法接受婚姻或家庭生活中必需的妥协让步。

  来自达拉斯的拉迪卡就是这样一个“单身狂人”。60岁的她是教育软件分析师,单身至今并乐在其中。

  “我一直自己住,在4个不同的国家生活过,这没什么大不了,我有自己的公司,会开飞机,一切事情都自己打理,”她说。

  拉迪卡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颇为满意。“我不忧虑未来,回家后犯不着与人争执,既不担心背叛也不会有‘空巢症’。与许多已婚朋友相比,我的生活可谓无忧无虑。”

  对于不少家庭刚刚成形、疲于应付工作和家务的中产阶级,这样的生活方式确实令人羡慕:周末睡到自然醒,晚饭爱做不做,留出大把时间发展个人爱好,与好友聊聊电影、音乐和书籍。

  即使是没有孩子的中年夫妻,因为要顾及对方感受,生活也不可能如独居那样随心所欲。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美国近年来中年独居人口显著增长。

  数据显示,55岁至64岁美国人中,目前有21%独居,所占比例将近两倍于1999年水平。这些独居人士主要生活在大城市。《纽约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曼哈顿和华盛顿特区,近半数住户为独居者,而在爱达荷州和犹他州等相对偏僻的地方,只有两成住家为独居。

  社会学家埃里克·克利嫩伯格认为,独居时代降临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更有甚者,当今的独居人士相较以前更不容易为孤独感所折磨,因为社交媒体大行其道,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与人交流。

  享受独居的中年人士以女性为主。与年轻时相比,这些50岁左右的中年女子无论人格和经济都更独立,生活能力强,加上多年积累的社交圈,更适应没有家庭羁绊的生活。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博客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甚至将此现象上升到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的高度。“我们又做了一次,就像20多岁的时候,我们质疑常理,挑战现状,固执坚持波西米亚的生活方式,绝不因循守旧,”该网站的一篇文章写道,“婴儿潮一代正坚决破除关于衰老的一切典型,重新定义60岁之后的生活。”

  【有保质期的快乐】

  无论看上去多么光鲜,想把一个人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并不容易,更别提将独居进行到底。

  杂志编辑和电影评论员朱莉安在纽约社交圈小有名气。过去三十多年来,她在曼哈顿的顶层阁楼公寓成为时尚风向标,总有各界潮人出入。在60年代,穿着喇叭裤、披着长发的嬉皮士是这里的常客。如今,这帮人已年近50岁,还是一幅摇滚做派,隔三岔五通宵派对。

  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庭生活相比,这种独居生活显得很酷很潇洒,其实更像在透支未来和健康。由于几乎夜夜笙歌,朱莉安和她的众多朋友明显休息不足,徘徊在酒精和毒品边缘。据说,少碰可卡因是他们的首要健康准则,至于吸烟、酗酒那是在所难免。

  幸运的是,朱莉安一直乐在其中,30岁、40岁到50岁也这么一路走了下来。然而,有两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快乐独居。一是近年来横扫美国的经济萧条,二是朱莉安终于跨进了60岁这道槛。

  公司倒闭了,朱莉安因为拖欠高额房租被赶出了那套顶层公寓。一次病毒感染最终击垮了她,不得不住院一周,却因为没缴纳过医保金负担不起住院费。这时候,她身边几乎没有指得上的人。朱莉安虽然交友众多,但住院期间却鲜有探访者,更难找人在经济上予以支持。

  出院后,朱莉安搬到一处廉价的小房子居住。偶有善意的朋友企图登门造访,也遭到她的拒绝。“她白天就开始喝酒,不守约,整天穿着浴袍,”一个名叫乔的朋友说,“我非常担心她。”

  独居生活的利弊尚无定论。尽管有学者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有科学家试图证明长期独居有损健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斯蒂文·科尔甚至从基因层面予以分析,发现长期的孤独感和基因表达改变之间相互关联。一个人越孤独,其体内“好的”基因表达关闭更多,例如:更容易发炎而不是产生抗体,这会让人更加虚弱,更容易患上心脏病甚至癌症。

  科尔的调查还发现,与传统的家庭关系相比,社交网络朋友圈无助于减轻孤独感。在网络上得到再多“赞”,也不及生活中几个知心朋友和熟人的寥寥数语。

  【独立还是亲密?】

  许多中年才开始独居的人并不甘心孤独终老,但再次寻觅生活伴侣时,却纠结于要独立还是要亲密的两难选择。

  心理理疗师苏珊·R的不少患者是独居的中年男女,他们的状况令人担忧。“无论男女,长期独居的情况不妙,”她说,“我见过不少病人因此抑郁、恐慌,不是担心埃博拉病毒就是忧虑伊斯兰国。”

  苏珊的一个独居女性患者对儿时的保姆久久不能忘怀。她记得,哪怕已经不再受雇于自己家,那个名叫安德森夫人的保姆每年圣诞节和复活节都会给家里送一盆一品红和一束百合花。这个患者甚至打算和安德森夫人住到一起去,尽管她自己也意识到这听起来多么可笑。

  发现新的生活伴侣能缓解这种孤独感。遗憾的是,苏珊所见过的大多数独居中年人总想发现“完美伴侣”。他们不会长时间欣赏另一个人,总幻想还有下一个会更适合自己。

  虽然女性对于独居生活更得心应手,但中年女性想结束独身状态也更难。

  “她们难过,心怀悔恨,责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苏珊说,“她们尝试约会,却发现适龄单身男士更愿意与30多岁的女性交往。”

  不少中年男女因为渴望个人自由而选择独居,长期一个人生活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甚至远不如结婚的时候。度过最初的“蜜月期”后,独居人士的生活照样会落入俗套:吃微波加热食品、刷朋友圈、上网看片……曾经以为独居生活会无拘无束,结果却是散漫无序;曾经以为会独立自主,其实只是无所事事。

  无论结婚过日子还是独自生活,每一种生活方式自有其令人向往和憎恶之处。或许,在评判独居生活利弊之前,有意为之的中年男女应思考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既然平等的两性关系、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和经济自主能令独居生活更轻松,那未尝不可用于改善婚姻生活,让生活其中的男女幸福充实。(袁原)(新华社特稿)

   相关链接之一:独居,美国的社会变革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克利嫩伯格认为,独居兴起是美国社会经历的最深刻变革。

  在20世纪50年代,400多万美国人独自生活,独居户数仅占全美9%人家。那个年代,人们轻易不会选择独自生活,除非迫不得已。独居人士常见于西部各州,例如阿拉斯加、蒙大拿和内华达等地。这些地方相对偏远、人口稀少,大量依赖外来劳力。到此打工者大多为单身年轻男性,他们为了挣钱远赴他乡,不得已独自生活。这种独居并不彻底。一旦攒下些钱、年纪大了,这些人就会结束单身,结婚生子,过上传统的居家日子。

  如今的情况大不相同。2011年统计结果显示,有近3300万美国人独自生活。他们自立门户,比例占到全美人家的28%。这一数据意味着,独居人家和无子女的丁克家庭已经成为美国主流居家生活方式,所占比例高于由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或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

  更重要的是,如今罕见“过渡型”独居者,即成家前短暂独自生活之人。研究显示,一旦独自生活5年以上,这些独居者极有可能终身维持孤家寡人的生活方式。在美国,除了育有子女的夫妻,独居者的生活状态最为稳定。与50多年前的情况不同,他们更常见于城市之中。(完)

  相关链接之二:孤独再定义

  当独居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社会学者纷纷试图重新定义“孤独”。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克利嫩伯格欢迎独居时代到来,认为尚无证据显示,独居生活令美国人更加孤独。他发表不少学术文章强调,衡量人们是否孤独,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芝加哥大学社会神经学教授约翰·T·卡乔波曾与人合著《孤独》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是否独自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感觉寂寞。

  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没有了家庭义务和同居关系的束缚,独自生活的人们更为自由地寻求一种所谓的“个人异教”。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彼此联系,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一呼百应,走出家门聚到一起。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