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田野充满希望
- 发布时间:2015-03-12 04:32:18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这是青岛形成特色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率先在沿海开放城市实现农业现代化,青岛必须把农业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授怎么讲,农民有建议
“我觉得李老师在讲如何进行西瓜浸种催芽处理时速度太快了,如果能把课件中的图片换成视频,效果会更好。”春节期间,在即墨市新型农民培训现场,移风店镇黄戈庄村村民姜波对李纲老师的试讲做了这样的点评。
即墨今年为农民提供了50多门农业实用技术“大餐”菜单,供农民自主选择,保证“讲师团”授课的质量,举办了“农民请教授”试讲评教活动。连续3天的教学大比武,20多位农业专业人才和“土专家”逐一上台试讲,面对由即墨当地种植业协会、种植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代表组成的农民评委团,不少授课者浑身冒汗。
“以往备课中,自己觉得自己讲得精彩、传授方法先进就行,很少这么认真地听取农民意见。”前来参加试讲的即墨市高级农艺师张亚炜说,“现在不行了,要是选题不实用、讲得不好,就会被农民当场提意见。”
在即墨,“政府编制培训菜单、农民按需点菜”的做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即墨市农业局负责人李科民说,今后,“农民选教授”将是政府补充农业师资力量的主要渠道,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将是进行农民培训的主要形式。
“做好农民培训,首先要了解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民吸引得来、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否则,如隔山打炮,对不上号,培训效果就会打折扣。”青岛市农广校校长董国强说,农民培训,就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把培训办到农村社区
“我们第一次搞培训的时候,在城阳区城搞了大讲堂,请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授课,第一天上午农民坐得满满的,下午却只来了7个人。”城阳区农广校校长陈竹梅说,第一次培训的失败,让她意识到了工作的不足。
“农民培训不同于干部培训,农民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爱听就不听,要让农民及时来、听得进,就必须要保证授课的吸引力,并考虑到培训的便利性。”她说,农民早晚有农活,把农民集中至城区或是街道,都不能满足其便利性,舍近求远;大课堂授课,不同农户从事的产业不相同,隔行如隔山,往往顾此失彼。
认识到不足后,新的培训地点就放在了农村社区,针对种植养殖户的培训也分门别类:在设施农业集中产区的西宅子、郝家营社区,讲师团重点培训蔬菜的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在少山社区突出杏树的管理、施肥技术和品牌培育;在棉花社区主要解决樱桃种植户的新品种引进和病虫害的防治;在冷沙、张沙社区主攻葡萄先进生产技术;在上马街道、棘洪滩街道主要是畜禽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对症下药后,培训的时间拉长了,精力投入增加了,但是农民很欢迎。”陈竹梅由衷地感慨:放下架子,“一竿子捅到底”后,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
田野上的“希望工程”
“我就是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通过参加培训把所欠缺的知识补上去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去生产经营,还可以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去发展。”黄戈庄村村民姜波如今已经成了当地一家农业合作社的当家人,参加多次培训后,她由原本只会种菜的农村妇女,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职业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
平度市南村镇崖头村农民王伦世也是培训班里走出来的“土专家”,接受过300余次培训的他,如今成为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客座教授,成立了蔬菜专业协会、专家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特色蔬菜2000多亩。
据统计,青岛市目前农村劳动力324.1万人,其中初中以下占到75.1%,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到75%,且多是老人和妇女。现在,像姜波、王伦世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由衷感激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希望工程”。
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说,要解决“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关键在人才,到2020年,青岛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人,这些农业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农民,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推进青岛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新舵手。
“青岛已经连续两年将新兴职业农民培训列为政府实事,培训就像‘田野上的希望工程’。”董国强说,但是,要让农民安心种地,避免农村空心化,还任重道远。这不仅要形成支持农业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还需要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