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收益≠实际收益
- 发布时间:2015-03-11 03:35:05 来源:郑州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近期本报接到的“3·15金融热线”投诉中,保险产品收益不理想、保险服务不到位、银行缺乏人性化服务成投诉热点。假如您有相关投诉,请告诉我们。本报将协助市民将这些投诉情况及时反映到相关金融机构,如果有回复,会尽快告知投诉者。同时,我们也把大家“吐槽”过的问题集中总结了一下,给金融机构提个醒。 郑州晚报记者 倪子
“存款变保单”
投诉减少
1
投诉
焦点
保险在为人们生活提供多方面保障的同时,也成为一些高收入人群投资理财的选择,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各种纠纷也随之而来,销售误导、退保难、理赔迟缓、给付纠纷等成为保险产品的投诉重点。
说起银行保险产品,很多人的印象不太好。到银行存款,遇到热情的工作人员推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甚至承诺“随时可取”,等到期满时,才发现自己买的是保险产品,不仅收益没有得到保障,期限还要数年之久,退保还要损失本金。不少人遭遇过类似“存款变保险”的情况,尤其是老年群体及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更容易成为保险销售误导的目标人群。因此,在以往的3·15金融投诉中,银保产品一直是投诉“重灾区”。
针对银保产品的投诉,保监会叫停保险公司业务员银保驻点销售行为,同时出台了银保渠道不得向70岁以上老人推荐任何保险产品,不得向60岁以上老人销售期缴产品及其他一系列旨在规范银保销售的限售令。今年,本报接到的银保产品投诉明显减少。
2
投诉
焦点
银保产品收益不如预期
不过,戴上“紧箍咒”的银保产品却在产品收益方面遭到不少市民质疑。市民张先生说,2010年2月,他在银行购买了一款分红险。当时工作人员表示该产品不仅具有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水平的固定收益,每年分红也相当喜人。然而,5年过去了,该产品已经到期,收益远低于银行利息。
还有市民叶女士,5年前她去银行存5万元定期,银行里有业务员推荐一款保险产品,承诺收益会比定期存款高很多。5年保单到期,最终到手的钱(本息加在一起)还不到6万元,叶女士一算,如果存5年定期,光利息也有一万二三,这和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
对此,本报提醒您,银保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代表实际收益率。多数情况下,分红类产品的收益与保险公司经营情况直接挂钩,如果保险行业环境发生波动,产品分红必定会受到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则挂钩国债、基金、资本市场,同时还受到投资大环境影响。如果通过保险代理人购买,他们通常会用大部分时间解释分红、投连产品上,尤其是在分红收益方面,虽然合同上会以高、中、低3个层次的收益率来进行演示,但实际上,销售人员往往只挑那些高收益来举例。
3
投诉
焦点
保险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许多有车一族都会感慨:购车险易,理赔难。一旦车子发生了问题,办理理赔时的麻烦,让很多车主对车险理赔服务颇有微词。在今年本报接到的金融投诉中,保险服务成为众多市民投诉的热点。
日前,市民李先生给本报诉说了他的遭遇。春节期间,他倒车时不慎撞到了路边的隔离墩,当即拨打了财险公司的服务电话。对方问清楚李先生的具体位置后,答复说“你等着吧,马上到”。那天下着雪,李先生因担心保险公司勘查现场的人员不容易找到他,就一直站在汽车旁边等候。他在雪中等了快半个小时,才有一辆保险公司的理赔车驶过来,停在道路的另一侧。李先生感觉应该是来出现场的,就不断向这辆车的方向看,但就是不见车上的人下来。无奈,李先生只好走过去询问,车上的两个人这才摇下车窗玻璃,不耐烦地问道:“是你报的案?撞哪儿了?你咋开的车?”然后,才下了车到对面勘查现场。他们简单勘查后拍了照,就给李先生出具了手续,这期间态度“非常不好”。李先生质问:“作为服务行业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服务咋这么差呢?”
另一位读者刘女士说,元宵节前3天,她的保险业务员承诺在元宵节当天给她送两袋元宵。到了正月十五,刘女士没敢出远门,一直待在家里等这位业务员。可是等到晚上也没有等到,打业务员电话也没有人接。刘女士说,自己看重的并不是这两袋元宵,而是答应客户的事情没有做到,这位业务员缺乏最基本的诚信。
■特别提醒
购买保险
不妨避开熟人保单
在本报接到的保险投诉中,还有一些市民表示投保了不适合自己的保单。想退保却面临高额损失,不退保却还得继续缴费。而这些保单,大多数是“人情保单”,即由熟人介绍或推荐购买。
如果你所面对的保险业务员是你的老熟人时,大部分人都会碍于面子和交情,不得不购买一些保险,一旦发现这份保险不适合自己或者是有“水分”时,退保和续缴就成了困扰自己的烦恼。销售保单给你的熟人一般只负责销售,不负责理赔。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向你推销保单的朋友也无能为力。所以,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避开“人情保单”。然而如果只是为了“人情”而买单,本报提醒,应尽量购买短期的险种,投入的成本越低,受到的损失也就相对较小。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