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 发布时间:2015-03-07 07:31:3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阮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财政的调控导向作用更显重要。近年来,四川财政支农改革“重拳”频出:推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提升民办公助方式、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推进资产量化改革、建立精准扶贫机制……一揽子改革措施出于怎样的考量?又体现了政府哪些主动作为?
“总体来讲,四川财政支农改革按照‘不花钱或少花钱建机制’的思路,紧紧抓住资金分配和管理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在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如何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新突破和新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说,在农业专项资金分配上,按照“额度下达、明确方向、项目备案、绩效挂钩”的模式,通过实施定向财力转移支付,赋予了县级充分的自主权限。由县级围绕规划和使用方向,自己选地点、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改变了以往省上定项目、批项目,为下面做主的方式。同时,也强化了县级的资金管理责任,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据统计,2015年,省级财政采取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方式分配的农业专项资金规模将达到47.3亿元,占省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总量的56.9%。
“财政支农政策要顺民意、接地气,让农民群众真切受益,巩固农民的主体地位。”王一宏介绍说,四川省自2010年以来,在财政支农项目建设中,探索实践民办公助方式,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让农民群众以主人翁身份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切实保障其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实践证明,民办公助方式巩固了农民群众在支农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破解了受益农民积极性不高和支农项目建设主体缺位等难题,促进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基层政府角色的转变。
“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受了益;而通过财政支农改革,补齐农民增收‘短板’,加快同步小康步伐,更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王一宏说,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四川财政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载体,将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以计价的形式平均量化到试点组织成员,并在试点组织的引导下,盘活资产量化股权,开展多种形式经营,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培育农民收入新兴增长极。
在贫困农户增收方面,王一宏说,全省探索建立了精准扶贫机制,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优化扶贫项目设计,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使财政扶贫资金精确用于扶贫对象,“切实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