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物识别遇见“Z时代” 独一无二的身体密码
- 发布时间:2015-03-06 08:30:0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们生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有科学家表示,“在这个世界里,为了向我们的电脑证明我们是谁,我们必须得记住一长串字母和数字。”
然而,伴随上世纪九十年代“Z世代”逐渐长大,繁琐的密码已经不再受欢迎,他们越来越习惯于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这成为科技巨头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退役消防员托德·马约尔去年夏天两度因为他儿子的病情造访急诊室。在一次财富杂志的采访中,他描述了初到急诊室时的情境:克莱蒙斯医疗中心的员工要求拍摄一张小男孩的照片。
高品质的图像捕获了他儿子眼球虹膜的纹理。这么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医疗欺诈,或是他人的信息错误覆盖档案。马约尔为此感到欣慰,他不用担心别人冒用他儿子的信息并获取医疗纪录。
同医疗纪录一样,从个人电脑、到银行账户再到住所,我们生存在一个被锁住的世界里。但那些由数字、字母和符号组成的密码正在面对越来越多的黑客攻击、泄密和远程操控事件的发生,保护用户免受其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
马约尔的经历是实证之一。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记事。如今随着居住空间越来越靠近网络化,结绳变成了人类身体的某个部分,从指纹到虹膜,又或者是心电图甚至眼泪,世袭着记忆的记载方式,生物识别牢牢保护着个人的隐秘天地。大家再也不用费力牢记密码,甚至连钥匙、钱包都不用随身携带。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生的“Z世代”所追求的轻盈互联网生活相仿,生物识别也走进了属于它自己的“Z时代”。
赶走危险的字母组合
马约尔的儿子所就诊的克莱蒙斯医疗中心是Novant医疗网络四大中心的组成部分,它也是诸多将医疗系统切换为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的医院之一。因为政府的奖励措施,大约有八成的医院在2013年都采取了类似措施。然而,这种无纸化办公也暴露出数据容易被黑客攻击等安全性问题。
最近的例子来自美国最大健康保险商之一Anthem,该公司遭遇黑客攻击。网络安全专家说,医疗身份盗窃正在呈现增多的趋势,因为个人医疗信息的价值极高。在黑市中,完整的个人医疗纪录的价格甚至比信用卡数据还要高出数倍。
根据身份盗窃资源中心的数据,去年,医疗保健业所受到的黑客攻击占据所有产业的43%。在猖獗的攻击下,昔日由数字等字符所组成的密码受到诟病。华尔街日报曾评论称,密码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只有当它们很长、很复杂,并且经常更换时,其发挥的保护作用才可能达到最大。换言之,员工最不可能记住的密码反而起到最好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疗公司已经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一系列生物识别安全系统受到更多关注。它们使用患者的指纹、虹膜、静脉或是脸部数据来鉴定患者身份。
美国信用咨询业者Equifax的高级副总裁卡辛克·马尼表示,该公司正将注意力聚焦于医疗纪录的在线入口。“我们嵌入了可以进行声音生物识别的技术,患者需要提供一张自拍照,和在线身份证进行对比,需要确保两者一致,以此防止身份被篡改。”
指纹识别是人们最先想到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如今已经被很多企业采用。例如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医院使用了指纹读卡机来代替密码。在苹果及三星的新品发布会上,指纹识别已经成为常客。2013苹果发布了智能手机iPhone 5S,它采用的就是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
不过,指纹识别器有时会失灵,当人们佩戴手套或手指过于干燥时,指纹识别器都无法使用。事实上,它也并非百分之百安全。
旧金山信息安全创业企业Lookout的安全专家马克·罗杰斯曾因成功破解iPhone 5S的指纹识别功能名噪一时。他在一篇博客中描述自己破译指纹的经历——直接从手机屏幕上提取指纹。不过,他也称,“事实上,这种攻击仍旧像是约翰·勒卡雷小说里的情节,肯定不是街头普通小说能做到的事情。”但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建议,如果与其他安全技术联用,指纹传感器能极大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独一无二的身体密码
这种多元化从单点技术的“升级”开始。在今年西班牙世界通信大会(MWC)上,高通宣布推出骁龙SenseID 3D 指纹技术。搭载这一技术后,智能手机的整个显示屏都能识别用户,其背后的秘密武器是超声波。无需直接接触,包括玻璃、金属以及蓝宝石在内的各种材料都可以被超声波穿透并感知用户,同时也有望实现比当前传感器更高的识别精度。
Sonavation公司旗下的AxisKey同样应用独特的声纳技术将让指纹扫描升级。它不仅仅可以扫描指纹的表面纹路,还可以扫描到指尖表皮下的血管的形状和运动情况。
其他一些技术家则转而寻找身体其他部分的“密码”。脸部识别是人们最易想到的一个部分。英特尔近期便透露,包括德国电信在内的一些大客户,都有意向采用该公司的True Key技术。这项技术是一个跨平台应用,通过脸部识别等个人特征让用户登录变得更便捷和安全。
社交媒体巨头脸谱网也在开发其面部识别技术。该公司开发的名为DeepFace的新软件,可以识别两张图片是否是同一张脸。面部核实并不是新玩意。事实上,早在2010年社交媒体就有了可以在照片上圈出好友的功能。但是DeepFace软件使这个功能更为准确,以防当两张脸相似而被错圈的情况发生。
而去年9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完成名为“下一代识别系统”的脸部识别技术。在这项技术中,也包括了对人类眼球信息的解读。
这或许宣告一种潮流的到来。在今年的MWC上,富士通展示了一款可以“眨眼解锁”的原型智能机。其利用的是眼球虹膜的纹理。这在多家科技业巨头中已经渐渐开始流行。谷歌便通过虹膜扫描器限制能进入数据中心的人员。微软则在近期宣布,其最新版作业系统的Windows 10将支持生物辨识技术,未来用户可以通过眼球开启操作。
在金融圈,则流行通过声音识别客户。巴克莱银行和先锋集团都已经面向一些客户使用这种技术。巴克莱所使用的验证系统由Nuance公司推出。这项技术从呼叫中心员工和客户短至30秒的对话中获取声音数据,并将其与声纹文件进行匹配度检测,被验证通过的客户则可以访问他们的账户。
一些更加前沿的技术包括利用心电图、脑电波这类生物体征,甚至是人眼的泪腺。澳大利亚验光师史蒂芬·梅森便提出一种一次性生物识别的方法——扫描人类眼泪。不同于虹膜,其研究重点在眼角膜。角膜表面充斥着的泪水代表数据时刻在发生变化,捕捉这些细微的变化成为密码保护的措施。
生物体征辨识技术创业公司Bionym旗下的Nymi的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则更加新奇。曾就读多伦多大学医学系学生的卡尔·马丁和另一位共同创始人弗特伊尼·亚格拉费欧蒂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出独特算法,由于每个人的心率都有迹可循,心电图被认为是识别用户身份的可靠手段。通过给用户带上手环,心电感应器会生成一份详细的用户心电图档案并存储起来,此后通过进行比较来确认用户身份。
缔造“Z世代”轻盈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卡尔·马丁曾表示,“在这个世界里,为了向我们的电脑证明我们是谁,我们必须得记住一长串字母和数字。”
然而,伴随上世纪九十年代“Z世代”逐渐长大,繁琐的密码已经不再受欢迎,他们越来越习惯于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这成为科技巨头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种探索也并非是容易的事。早在2012年,苹果公司便已经斥资3.56亿美元收购生物计量公司AuthenTec,后者当时是全球第一的指纹验证系统供应商。即便如此,苹果还是等了一年多,才把指纹传感器装到了iPhone 5S上。如今该公司正在进行更多尝试,根据最近被披露的专利,苹果提到了“DNA、指纹、视网膜扫描、语音认证、打字节奏、行走、说话及其他生物识别”。
应用程序设计者和开发者都在充斥着生物识别的数据海洋中全速前进。根据ABI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的营收有望在今年触及138亿美元。伴随欧美等地区增加在安全措施方面的开支,其中大部分的营收将由政府实体贡献。而TechNavio的分析师预计,中国生物测定市场的规模在2014至2019年间将实现14.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
去年9月,Bionym获得了1400 万美元的A 轮融资。加上此前一年8 月获得的14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其总融资高达1540万美元。在资金涌入的背后,财富杂志猜测称,未来的某一天,Nymi腕带的功能将更加强大:当你离开家门的时候,它会自动关掉屋子的灯,锁好屋门;你做一个手势,车子就会自动启动。另外,它还能让餐馆自动记住你的名字,然后自动帮你付账——也就是说到时候钥匙、钱包、信用卡什么的,统统不必带在身上。
这让物联网和移动支付这两个热门概念多了技术支持。你的家具可以开始记住自己主人的“长相”,而你的资金再也不怕被人盗用。
那些你拿着银行卡插入ATM机并输入密码才能取钱的日子时日无多。取而代之的是,你很快就可以用你的脸、声音和指纹来实现这样的操作。赫克托·霍约斯的实验室技术便允许用户这么做。在去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霍约斯实验室发布了单点身份验证的新系统。该系统使用眼球、移动与脸部特征作为解锁密钥。
而谷歌在本周的MWC上披露,正在开发全新的移动支付框架Android Pay,将为第三方公司搭建支付服务平台。这项技术同样适用到了生物计量传感器,可以实现指纹扫描等功能。
生物公司Zwipe涉足移动金融的方式则别具一格。该公司同万事达卡合作,推出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新型信用卡。用户通过将手指按在信用卡右上方一小块的黑色区域,在身份信息得到识别后,就可以进行刷卡操作。
在商业应用上,生物识别的力量同样可圈可点。可口可乐公司与广告公司TKM9合作,在澳大利亚境内50个互动冰箱上进行试验。冰箱包含了一个云端分析平台,将地理位置、面部识别、社交媒体信息和天气都纳入监测。当消费者凝视冰箱的时候,广告和内容将会被呈现出来。
便捷和安全是这些生物识别技术的普遍特征。随着职场BYOD(带着自己的装置)和CYOD(选择自己的装置)风气盛行,个人电脑繁复认证程序和密码保护开始退出舞台,员工通过行动装置进行生理认证得到更多应用。而市场调查机构Opinion Matters近日发布调查显示,英国年龄在16至24岁间的“Z世代”消费者中,有76%的人会因为使用生物识别安全措施支付而感到舒适,69%的人相信这会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快更简单。
1999年,微软曾发布一则关于互联网家庭未来的短片。这部六分钟的短片描绘了一个配备着未来科技产品的家庭互动场面。片中巨大的掌上游戏机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未来科技产品——生物识别等。十几年后,这些技术正开始从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