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正月十五闹元宵

  • 发布时间:2015-03-06 00:29:5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这种吃食,为什么被叫做元宵?这个节为什么被叫做元宵节?

  昨天是中国人最在乎最热闹的假日——春节的尾声——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上元节、灯节。小的时候就听家里老人说,过完正月十五,这个春节才算过完了。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正月十五吃元宵,以至于只管这个日子叫做元宵节,直接用食物命名。那时会早早就去点心店门口排长长的队,就是为了买了元宵晚上吃。那摇出来的元宵不像汤圆,只要在开水里煮上一煮,面屑就会掉下一些成为浓浓的元宵汤,带着糯米面的香滑,和元宵一起成为我美好的记忆。以至于现在,比起北方满是粗糙白糖的元宵,我已经更爱南方口感细腻润糯的汤圆,但是为了喝到元宵汤,我还是会买些元宵来煮,而且我发现,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像我这样喜欢吃汤圆但还是贪恋元宵汤的人,还真不算少。

  佳节总是和美食联系在一起,尤其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许多节日连名字都直接和食物连在了一起,比如农历八月十五,我小的时候就直接被人们叫做月饼节;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直接叫做粽子节,直到后来食物不再是人们生活注意力中焦点中的焦点,这些节日才恢复了它们端庄典雅的传统称谓——中秋节、端午节。想了想,只有元宵节,在我的记忆中称谓一直没有变化,但是通常习以为常的事大家不会探究,这种吃食,为什么被叫做元宵?这个节为什么被叫做元宵节?

  一说元宵节来自平息“诸吕之乱”

  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民同乐日,这天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每逢正月十五,汉文帝不仅大宴群臣,还微服出巡,赏景观灯与民同乐

  相传最广的,元宵节是由平息“诸吕之乱”而来。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为太子,因皇后吕雉阻碍未成功。但从此吕后便对戚夫人怀恨在心。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其母吕后手中。吕后为除后患,用毒酒毒死赵王如意,又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汉惠帝惧于母后的残忍和骄横,但又无力抗衡,最终忧惧成疾,不久便死了,以致吕后独揽朝政。待吕后死后,吕氏一族惶惶不安,密谋彻底夺取刘氏江山。其中吕禄的女婿是刘氏宗室的刘章,他闻讯大惊,把此事通知哥哥刘襄,敦促他起兵讨伐众吕。此事一起,平日对吕氏一族敢怒不敢言的诸臣纷纷参与,诸吕之乱最终被平定。而后刘恒登基,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民同乐日,这天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每逢正月十五,汉文帝不仅大宴群臣,还微服出巡,赏景观灯与民同乐。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乐的民间节日。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另一说上元节来自道教

  正月十五是上元一品九炁天官紫微大帝唐尧降生之日,要放天灯,祈求赐福,也就是上元节

  另有一说是汉代的张道陵开始崇奉三元,南北朝时推广三元节作为民族节日。正月十五是上元一品九炁天官紫微大帝唐尧降生之日,要放天灯,祈求赐福,也就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水官大帝虞舜生日,要放河灯,祈求赦罪,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地官大帝夏禹生日,要放街灯,祈求解厄,此为下元节。

  到了宋代,宋太宗赵光义在公元990年宣布废除中元、下元两个灯节,只保留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张灯三天,这三天,平时宵禁的京城也允许百姓彻夜狂欢,朝廷和各级政府一律放假不办公,官员与百姓一起行乐,读书的士子不必在书斋里背书,深闺的小姐也可以到街上参与各种游艺赏玩。上元节成为唯一灯节,也就不言而喻是最隆重的节日了。

  元宵节也叫灯节

  中国人喜欢在言语上讲个吉祥、讨个彩头,元宵节必吃元宵,即是取“团团圆圆”的吉祥意思,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月十五观花灯,是在古代人们最喜爱的一个节庆活动,历代文人骚客自然在此番盛景下留下许多笔墨。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一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诗中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明灯错落、人潮涌动,深更时分人们仍不愿离去的情景。而郭利贞在《上元》诗中则这样描绘观灯的情景:“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你看,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街上观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描写灯节盛况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宋代朱淑真《元夜》所写的“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声闹春风”“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千家春不夜,万里月连宵”“明月千门雪,银灯万树花”“笙歌归院落,灯火接楼台”等,写的都是元宵之夜展灯、观灯的欢乐情景和美好祝愿。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除了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还要做些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有趣,响应者众多,猜灯谜也是极富代表性的元宵节节目。

  传统的节日必得吃些应节的食物。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当时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圆子,亦名汤团。那么,这类以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的应节食品呢?中国人喜欢在言语上讲个吉祥、讨个彩头,元宵节必吃元宵,即是取“团团圆圆”的吉祥意思。

  不少文人墨客连元宵的味道以及煮吃制作的过程都有精描细绘。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不但道出当时的元宵是何种馅、什么米,甚至连谁家的粉好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李调元的《元宵》词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他所描绘的是南方元宵节的场景:“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实在是真切生动,活灵活现,妙不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节还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

  在古代,年轻女孩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清规戒律,但在元宵节是一个例外,女孩子被难得地允许走出家门挤进人流观花灯、看演出。借此机会,男女相悦,历代诗词中,也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更是把此情此景描述得淋漓尽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恐怕也是描述上元之夜最有名的词句了。再有如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诗人虽然在上阕点明了“去年元夜时”,痴情的男子在“人约黄昏后”感到的甜蜜;但在下阕便写出了“今年元夜时”,因“不见去年人”的哀伤,以至于“泪满春衫袖”,读来不免让人心生怅惘。

  读着这些古人的诗词,眼前当真能浮现明灯错落欢声笑语出情景。如今大家住在高楼里,窗外的灯越来越多,古今中外的节日越过越多、越过越杂,却再感受不到那么浓烈的节日气氛,就像吃元宵,只有小时候那一年吃上一次的元宵才最美味,连记忆中的元宵汤都是不能忘却的留恋。写到这里不禁一笑,人,就是这样吧?逝去的永远最美好,记忆中的永远最珍贵,既然如此,那就制造现下的美好,留待以后回忆吧。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