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个县科技局长的可持续“保卫战”

  • 发布时间:2015-02-27 01:31:0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位于鄂西北的竹溪,深山出珍稀。交通不便、人才匮乏,却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适合药用植物黄姜的生长。时隔近两月,记者仍记得去年12月23日从武汉去竹溪的路,一夜火车过后,仍需乘汽车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才到县城。

  二十世纪初的竹溪却没有深山里的葱笼,黄姜加工后提炼的皂素,是激素类药物必不可少的成分。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黄姜的种植和深加工逐步成为全县的支柱,农民致富的当家产业。竹溪河的水却成了劣五类,一吨皂素的生产需排放上千吨酸性废水。

  国家和省市下达“最后通牒”,2007年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黄姜加工企业一律被关停。一时间,企业关闭,黄姜价格每斤由原来1元多跌到几角钱,姜农损失惨重,黄姜烂在地里,种植面积从5万多亩锐减到几千亩。

  要挽救黄姜产业,就必须攻克治污技术关。早在2002年,时任环保局长的谢从明已经在四处寻找治污之术。

  2004年,在湖北省科技厅等单位举办的黄姜治污技术攻关招标会上,来自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一举中标。谢从明在会上认识了技术带头人洪岩教授,并“盯”上了他。接下来,谢从明十余次跑到武汉,找时任地大副校长、现任校长王焰新“求情”,求学校能将洪岩团队派到竹溪安营扎寨。

  2006年,谢从明从环保局轮岗到科技局。与他谈话的领导百思不解,按照资历谢从明可以挑选一个更好的部门。领导看他坚持要去科技局,就问他有什么要求,谢从明请求把黄姜皂素清洁化生产技术的攻关交给科技局。

  技术攻关开始有了眉目,到了中试阶段,需要200万元购买生产设备。这成为科研团队一大难题。谢从明得知后,果断拿出个人房产证和工资,外加个人信用,从银行贷款200万元。

  当时有人不理解。谢从明说:“这个责任我必须承担起来,因为如果没有这笔钱,项目就可能半途而废。我看好这个项目,看好团队能力。当然,我也不怕失败,失败了再找办法。”

  2006年底,黄姜加工的无污染生产技术难题终于被攻克,治污设备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取得环境资格认证,在国内首次实现黄姜加工清洁生产。黄姜加工业重整旗鼓,姜农重拾信心,全县黄姜种植面积恢复到3万多亩。

  竹溪河清了,支柱产业保住了。

  除了黄姜产业,谢从明一直寻找创新机遇,凸现科技工作显示度。在竹溪县,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办、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办、魔芋办、茶叶办、药材办等专业办公室,均挂靠在县科技局,年安排产业及重点工程资金过亿元。科技局年实现科技招商过亿元,建设产业基地过万亩。2013年,仅科技招商就完成2.4亿元。

  有人说:“你都50多岁的人了,还这么拼命的工作为啥?”听到这些,谢从明笑笑,“党和政府需要我干的,对竹溪发展有利的,我认为是对的,我都会努力去干、还要干好。”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拿到国家支撑计划、国家中药行业重大专项、省政府重大专项。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通过近些年的软性引才,竹溪县科技局使活跃在竹溪县企业、田间的专家教授达到200多人,其中有院士7人,签订校县合作协议21份。高新技术产品从2006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20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4个,3家企业加入了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