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紧迫性再凸显
- 发布时间:2015-02-10 21:30:34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国家统计局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0.8%。这是自2009年11月以来我国CPI同比增速又一次降到1%以下,创5年多来新低。业内人士认为,物价持续下行已呈现出明显的通货紧缩前兆,扩大消费的紧迫性再次凸显。
通缩风险加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称,1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气候因素致使鲜菜价格同比下降;二是春节错月因素抬高了今年1月份的对比基数;三是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降幅扩大。
数据与此前市场预期非常贴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预计,1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继续回落至0.9%。中金公司认为,受春节错月、总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预计1月份CPI涨幅将降至0.7%;瑞银证券也指出,油价持续下跌、消费需求乏善可陈,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非食品通胀率保持低迷,预计1月CPI同比涨幅将降至0.7%。
与此同时,考虑到物价走势,多家机构下调了2015年全年CPI涨幅预测。光大证券指出,从近期食品价格的走势来看,CPI在短期内还将继续下探,并将2015年全年CPI涨幅预测从之前的1.8%下调至1.6%;海通证券则下调2015年CPI涨幅预测至1.3%。
在通缩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放松预期进一步推升。2月5日央行已经进行了2015年第一次降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但多家机构一致认为,如果CPI继续走低,决策层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宽松压力,“降准不是终点”。
业内人士还指出,今年春节错后会导致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明显偏低,这种扰动会模糊1月份宏观数据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刺激消费是出路
CPI同比涨幅跌至1%以下,通缩压力已经无可避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不能依靠传统经济学中增加货币供应的办法来应对当前问题。“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可以说货币是足够宽松的。央行目前已经释放出明确的宽松信号,而且业内一致的判断是2015年内还会有2~3次的降准、降息动作,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增速仍然较快。”赵萍说。
为何在并不紧缺的货币供应下,物价仍然会一路下行呢?
在赵萍看来,物价下行的根本原因是两个结构失衡:
首先是内外需求的失衡。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净出口国,但今年1月份我国外贸出现明显下滑,大量产能转向供给国内市场,所以才会显得需求相对于供给严重不足。
其次是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失衡。近年来,我国消费率逐渐上升,但仍然慢于投资者回报的增速。投资者在获得回报之后,继续投资扩大再生产,所以供给能力的增速又要快于消费能力的增速,导致供过于求的现象进一步加重。“应该看到,我国现在面临的通缩压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波动导致的需求不足,因此也不能靠传统的增加货币供应来解决。”赵萍说,“如果继续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只会让社会总需求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上述两个失衡一定会加剧。”
赵萍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刺激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协调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适当降低投资者回报率,对投资回落尽可能容忍,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在第一次收入分配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