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变与不变——专家学者阐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5-02-03 18:18:3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陈炜伟、王优玲)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新常态?记者采访专家学者梳理新常态的变与不变,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趋势。
为什么是“新常态”?
“新常态”成为热词,反映了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高度关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列车,为何会迎来“新常态”?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
“这九个方面是经济新常态的直观表象,同时也是形成新常态的内在动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在《紫光阁》杂志2014年理事会年会上说,新常态是经济发展长年积累、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是经济发展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他认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经济增速换挡特征明显。中国经济呈现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是由工业化特征下后发经济发展规律的主导所致。目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阶段。
新常态之“变”
新常态,到底“新”在哪,又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改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常态的四方面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由此来看,把握新常态的“变”,要从速度、结构、动力三个关键词入手。
首先,增速换挡是内在经济规律决定的。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各国发展经验表明,这样的高速发展阶段势必要发生变化。“新常态”的“新”字,首先表现在运行形态上的阶段性转变,在“新”之后,还要逐步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成为常态。
“增长阶段转换时期,增速放缓容易引人关注。然而,速度变化是表面化的,更重要的是速度背后的结构和发展质量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适应放缓了的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认为,增长动力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显然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因此,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新常态不改经济向好基本面
日前出炉的2014年中国经济“年报”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趋势明显。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
应该看到,增速换挡是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但并非经济新常态的全貌。新常态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但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
在2014年7.4%的增速背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7.4%的增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在国际上也是一个不低的水平。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四大态势。
其中,经济结构优化引人关注。马建堂介绍,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这是衡量中国经济的重要指标。
当然,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刘世锦认为,中高速增长的“底”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未来还将有一个探底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不仅是增速变化,要更多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速度服从质量。
张占斌认为,新常态是一种新境界、新趋势、新方向,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不解决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好的新常态难以实现。必须积极有为,才能稳中求进、稳中有进。
“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但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李伟认为,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必须把创新作为形成新增长动力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