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变局:稳增长的变与不变
- 发布时间:2014-12-24 13:47:3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时习
2014年已近尾声,如何总结这跌宕起伏的一年?“新常态”成为绝佳注脚。
习近平5月份在河南考察时首次公开提出“新常态”,并于APEC峰会上,再度阐述新常态,指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趋势性变化的九个方面,并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也是梳理2014年中国经济历程、展望2015中国增长趋势的基本视角。
调速
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最为直观的表现。2014年以来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已经释放出这一信号。
12月上旬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1月中国进出口同比双双回落,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投资持续低迷,11月当月的道路运输和公共设施管理的跌幅,甚至超过了10个百分点。
价格数据同样不乐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提高1.4%,属低速增长,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则出现2.7%的同比降幅。事实上,最近两年PPI始终处于负增长,其背后是工业企业的去库存压力严峻,甚至有观点认为持续下降的PPI说明中国经济已步入通缩。
“做到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首先就要根据经济现实,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调整经济目标值。”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摩根大通、花旗银行,以及中金公司、申银万国等市场机构近期发布报告,普遍将2015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目标预期值下调至7%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最近的一份工作报告中也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降低至7.1%。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近日表示,若要每年实现900万?1000万的新增就业,需要GDP实现大约6.5%的经济增速,这是中央对经济增长的底线要求。但从各方预期来看,还是7%左右比较合理。
民生银行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则认为,从未来6年、也就是2020年为时间节点来看,GDP年均增速控制在6.6%左右是经济增速调整的合理区间。
稳增长的变与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适应新常态的“调速”,并不等于被动跟在经济形势后面不断调降目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详细阐述可以发现,其九个特征无一不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实际上为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指明了道路。
从短期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而在2013年的会议中,“稳增长”并没有作为独立一项列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也反映出稳增长力度将提高,不会过度刺激,但必须能托住底部。”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也是最近两个月国家发改委密集审批项目、中国人民银行超市场预期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政府对“稳增长”并不陌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曾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速。记者采访发现,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与过去一样,投资要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基建仍是重头戏。在目前的投资格局中,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分别占据约20%、25%和30%的份额。“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没有动力再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甚至走向个位数,所以基建还是主要拉动因素。”上述发改委人士说。
数位市场人士预测,2015年基建投资将加码,增速达到20%左右。鉴于当下稳增长要和长期需求相结合,未来核电和高铁项目投资可能将进一步提速。
第二,与过去多年不同,房地产不再是投资这架马车的重要选项。在房地产市场哀鸿遍野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2013年做法,没有再提房地产,说明依靠房地产拉动投资、拉动经济的调控模式将得到扭转。
第三,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也将迎来巨大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将出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特点。
第四,外向型经济也将以新的模式呈现。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是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但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南开大学经贸系教授刘杉认为,这说明政府对国际贸易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出口增长模式已结束,需要寻找新的国际分工位置。
“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步过渡到备案制。”管清友认为,“这也是突破国内资源瓶颈、化解产能过剩的必要选择。”
防风险持久战
“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是中央对新常态下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表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未来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
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地方债便是其中一例。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为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约为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约为4.34万亿元。债务总计约为18万亿元。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一位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财政部于今年成形的一份题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构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体系问题研究》的报告,对2015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规模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过去多年累积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至2015年底将形成35321.81亿元的还本付息额,届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将接近30%。
“中国经济最怕什么?”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巨大,如果陷入财政危机,进而与金融系统联动,可能会引发全国范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社会风险”。
在他看来,避免上述危机必须要控制好“去杠杆”和“消化泡沫”的速度,急于求成可能导致泡沫破裂,引发系统性风险。
这场“持久战”的另一个原因,是风险化解之道复杂。仍以地方债为例,2014年10月国务院43号文对化解地方债指明了大方向。但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认为,“今年底以前,主要是摸清债务存量规模,存量债务如何处理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对部分地区企业在过去多年因为连环担保等问题而形成的高杠杆和泡沫化,其最终解决方案是修复股市融资功能,但这并非一日之功。
新增长点
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紧跟“稳增长”被列入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虽然新增长点尚在“发现”和“培育”之中,但从当前政策及社会发展特征,仍然可以梳理出新增长点的大致方向。
这些方向包括扩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促进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点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将得到更有力的扶持;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促进养老、健康产业;在市场走向质量型、差异化竞争的过程中,产品将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安全性;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环保、新能源行业发展将有更大空间。
从产业布局上看,工信部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显示,装备工业或将成为未来一两年最先发力的新增长点。
该课题组预计,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增速回暖空间有限,机械工业运行将出现分化,但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从而令装备工业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
管清友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环境治理“立竿见影”的要求,则意味着2015年环保产业将获得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支持。
从区域上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所覆盖地区都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
前述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表示,2014年针对区域规划或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将对长江经济带通航能力、港口吞吐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加快改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