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清华实践
- 发布时间:2015-01-27 04:42:06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1个月前,清华大学校领导接待日上,许明和她的团队带来一份《关于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建设绿色校园的提案》,建议将校园垃圾分类列入建设“绿色大学”重点工作,推进全校范围垃圾分类。
提案的缘起,是一场历时半年的校园实践。2014年4月,清华法学院研究生许明所在的37号楼宿舍,仅在每层的两个水房各有一个垃圾桶,很容易塞满,给保洁带来极大的工作量。此外,学校教学楼、办公楼也没有垃圾分类设施,即使是主干道上的分类垃圾箱,也很难真正起到作用。能否从宿舍楼开始试点,让错位的垃圾“归位”?
许明的想法很快获得响应,不但楼长和保洁员反应热烈,而且吸引了同学陈敏与博士生张鹤加入,学校绿色大学办公室与物业管理中心更是帮忙出谋划策。“瓶子、西瓜、饭盒……统统丢到一个桶里的无奈到头了!让我们从宿舍楼开始行动起来,给垃圾分类!”许明制作的宣传册,更像一份倡议书。
理想很丰满,现实偏骨感。学校问卷调查收获了质疑:这样做能起多大作用?分类不是目的、后续处理怎么办?有62.5%的参与者认为“分类设施不完善”,有58.4%的人选择“没有分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细分垃圾类别也受现实制约,类别过多会导致成本偏高、占用空间过大、容易让人混淆。
最终,宿舍垃圾被分为三大类:可回收塑料制品、可回收纸制品和其他垃圾。走进37号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层的公益回收区:旧衣物与鞋子放进捐赠箱、旧书刊杂志放上书架、废电池放在专门的回收箱。往右拐进入水房,就到了1号公共垃圾分类区:蓝色大桶用于收集未被污染的纸制品、在淘宝定制的大环保袋用于收集塑料制品和易拉罐、其他垃圾放入原来的黑色垃圾桶。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的廉志鹏送来了“金点子”——“垃圾分类有礼物”活动:每做一次垃圾分类,登记后就能领到一份小礼品,还有机会参与抽奖。活动吸引了679人参与,23号楼回收纸制品0.37吨、塑料瓶1500个、废旧电池150个与其他垃圾4.77吨;37号楼回收纸制品0.3吨、塑料瓶1000个、废旧电池近100个和其他垃圾10.1吨,这让许明和朋友们备受鼓舞。
10月份,许明注册了自己的公益社团:垃圾分类公益小站。“我们只是一个窗口,不能控制垃圾接下来的流向。”许明不无遗憾。事实上,分类后的垃圾,也与往常一样交由保洁处理,可回收物由回收公司处理后,其他分类垃圾统一运出学校。
“完善设施是推行垃圾分类的前提,然后才能慢慢培育分类习惯和意识;另外,确保分类垃圾的有效处理是保障垃圾分类可持续的重要因素。”许明说。
如今,垃圾公益小站有了盟友,清华的学生公益团体绿色协会、清源协会也加入到校园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分别负责留学生公寓、研究生公寓和本科生公寓的垃圾分类推广。“校园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不但会影响周边高校和社会,还将随着同学们步入社会,影响家庭和工作环境。”许明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