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张蕴岭:为加入APEC奔波

  • 发布时间:2015-01-23 16:53:1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张蕴岭档案

  1945年5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经历:

  196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

  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任副所长

  1994-2007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

  专长于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问题,是国内外著名的地区合作问题专家。

  主要成就:

  1992年,他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从1999年开始,他担任过东亚展望小组成员、中国东盟合作官方专家组成员、"东亚经济伙伴关系"可行性研究专家组(CEPEA)成员。

  张蕴岭在自己的博客里写过:“英国哲学家培根写过‘论人生’,他说,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人是靠信心生活着。”

  1978年,是改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了。由于还来不及建校舍,作为第一批进入该研究院读书的学生,张蕴岭和他的同学们不得不“居无定所、学无定室”。但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铸造成了勇于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这些都成为他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生命的力量

  张蕴岭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后正逢“文化大革命”开始,被分配下乡劳动,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日渐衰退,人民生活的疾苦。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张蕴岭心急如焚,一心想为中国做些事情,因此他大量阅读经济类书籍,希望能够为改变中国的状况添砖加瓦。

  刚开始,社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师范大学借租教室,大家就在“木板房”(图书馆)里刻苦读书一直到深夜图书馆关闭才离开。张蕴岭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最前沿的经济理念,大量阅读经济学原著,就某些专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并且写了大量读书笔记,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收获巨大。由于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匮乏,白天大量学习消耗能量,到夜里的时候经常饥肠辘辘,饥饿在张蕴岭脑海中印象颇深,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鲜明时代特征。

  一个中国飞虎队员王延周的报道曾让张蕴岭良久思考。

  王延周是一位抗日老兵,1943年被选送飞虎队,到美国接受培训,回来后参加抗日,曾击落日军飞机5架,1946年由于天气原因,飞机不得不降落在解放军阵地,随即成为解放军飞行员,参加过新中国开国大典飞行编队,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击落美机2架,战后入解放军航校当教官。

  张蕴岭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到:“就是这样一位功臣,1957年因诬告挨整下狱,被迫与妻子离婚,失去公职,变得一无所有,出狱后只好回山东老家务农,1984年他得到彻底平反,享受了离休待遇。到了2005年,他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这一年,他50多年前申请加入共产党的夙愿得以实现,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反法西斯60周年大会,受到领导人的接见,还拿到了国家发给抗战老兵的一次性补贴人民币3000元。”

  张蕴岭猜想,一定有着支撑他顽强与乐观人生的内在力量,这也许就是人的生命力量本身。“王延周活到92岁高龄才辞世,足显生命力量的顽强。”

  张蕴岭的思考却不仅仅停留于此,他说:“当然,这里我只是从人生本身的角度来思议的,并没有涉及到人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毫无疑问,社会(通过政权、制度、法律)应该为人的生存和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和尽可能好的环境,这既是人本应获得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的责任和必须要做到的。王延周受到那样的折磨,显然是社会的问题,至于他本人不究,那是他自己的人生处世方略,这并不能掩盖社会本身的问题,这件事是足可以令当政者深刻反省和引以为戒的。”

  推动中国政府加入APEC

  1985年,张蕴岭来到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做访问学者。刚刚经历过苦难的年代,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张蕴岭在美国期间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经常在图书馆夜里零点关门之后才休息。

  在国外的交流经历,使张蕴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跨国公司的研究,并且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世界经济中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者。1989年,他创办了第一个研究APEC的中心,并且为中国政府加入APEC四处奔波,组织相关人员参加APEC研究会议,最终,中国政府于1990年加入APEC组织。

  张蕴岭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对亚太经济也颇有研究,先后多次担任“东亚展望小组”成员,为亚太合作出谋划策;2001年还担任了中国东盟合作官方专家组成员,参加构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框架。在中日关系降到最低点的时候,张蕴岭又成为了中日友好委员会的中方委员,为中日关系的“融冰”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同时,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更多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奉献力量,这也圆了他年轻时改变中国的梦想。2008年3月,他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在会上他提了三条建议,“必须加大社保基金的筹资力度”“要更加重视办好教育”“应对价格上涨应有大举措”。

  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1994-2007年,张蕴岭开始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并于1995-2001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他在多年的对外交流中结识了许多国外经济学者,在担任行政职务时,他充分整合这些资源,为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和国外研究机构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虽然张蕴岭在担任社科院亚太所所长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最让他得意的还是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尽管行政岗位任务繁冗琐碎,但是他不顾劳累,对进入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学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为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拟定了一份科学的、系统的培养方案。学生从进入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导师就拟定出具体的培养计划表,选定研究论文的方向和题目,经过一年专业课学习后,研究生们就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参加实习和课题研究,并且在第三年安排他们出国交流。

  他的一位学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世平曾经想写自己的老师,但是张蕴岭却不愿太张扬。

  唐世平在自己的博客里仍然回忆了张蕴岭的些许往事。“张老师对青年学者很好,不遗余力地提携晚辈,愿意给晚辈机会。当然不仅仅是对我,也包括很多在业界已经非常有名或者说即将很有名的青年学者。”

  2001年,南洋理工的战略与防务研究所邀请张蕴岭参加会议。张蕴岭把机会让给了唐世平。那次会议上,唐世平第一次认识了Amitav Acharya,出生于印度的Amitav现任教于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曾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系教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以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研究员。

  “他不断的鼓励年轻人出国,很多次别人邀请他去参加会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会议,他都让年轻人去参加。这也使得亚太所的年轻人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感觉到有奔头。”

  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才俊,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国外学到了最前沿的经济理论,他们已经开始在各个场合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青年学者。最重要的,他们都是张蕴岭的骄傲。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