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给航天器做件“防护服”

  • 发布时间:2015-01-14 03:53:0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人物小传

  朱建勋,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是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从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毕业后,学习液压传动的他被分配到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工作,从此跟预成型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提起“预成型体”,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有些生僻的词;但是提起“神舟”、“嫦娥”,大家都知道它们代表了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

  航天飞行器在穿越大气层时,剧烈摩擦会产生数千摄氏度的高温,足以烧蚀掉钢铁等金属材料,让这些航天飞行器在瞬间“粉身碎骨”。为了保护航天飞行器的关键部位,就必须为它穿上用预成型体做成的“特制防护服”。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建勋,就是给飞行器做特殊衣服的人。

  “外国人能做出来,我们也能!”

  在中材科技的实验室里,只见梭子上下翻飞,将一根根闪亮的纤维编织成一块特殊的长方体织物。可别小看这块“貌不惊人”的织物,这就是能抵御几千摄氏度高温的“预成型体”。一块预成型体纤维织物体积虽然只有几立方厘米,价格却堪比一辆豪华轿车!

  不善言辞的朱建勋说起“预成型体”,眼睛里洋溢着兴奋。他微笑着告诉记者:“平时大家穿的衣服,包括沙发布艺都是二维的,但预成型体却是三维的。通俗地讲,就是一块立体织物。这种立体织物有一定厚度,拥有抵御高速高温、防止材料开裂的特殊结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国家在航天飞行领域遭遇挫折,高温气体击穿航天器导致机毁人亡的深刻教训让各国科研工作者意识到,谁在航天器隔热材料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就有可能在太空探索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一场航空隔热材料研制的竞赛拉开了大幕。朱建勋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成绩优异。毕业后,他投身到这场竞赛中,一干就是30年。

  这是一场艰难的竞赛。作为一种三维纤维材料,预成型体应用涉及空间飞行器和航空航天装备,在这样的前沿科技领域,国外技术封锁、性能数据保密,产品买不来、技术引进不到,只能立足自主研发。

  “我一直觉得,外国人能做出来,我们也能做出来。一定要争口气!”朱建勋说。

  “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邓洪说。在他眼里,朱建勋儒雅谦逊、不慕名利,是个每天早上起来买菜、拿牛奶的好丈夫、好爸爸,更是一个特别耐得住寂寞的科研工作者。“我做民品,他搞军品。他的研究领域特殊,开发周期比较长,有时候5年到10年才能出一个成果。但即便出了成果,由于应用领域的特殊,著也很少人知道。但他十分踏实,特别执著,有耐心。”邓洪说。

  研制预成型体的日日夜夜,让朱建勋难以忘怀。难忘的不仅是奋斗的艰辛历程,更是老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心怀祖国、不讲条件、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那时条件很艰苦,但很充实。非常感谢一起奋斗的同志们,他们付出了很多。有的人住得很远,公交车不方便,从家到单位要走一两个小时。但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讲条件。大家想的都是怎么尽早把科研难题攻克。”朱建勋陷入对往事的回忆里。

  “我们都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要自己生火做饭。那时大家都是年轻人,没几个人会生炉子。”朱建勋回忆起那时的清苦生活,脸上露出了微笑。但是提到孩子,这个高大的男人不禁眼眶湿润了。“我自己怎么苦都可以,最对不住的是孩子。”朱建勋说。

  孩子小的时候,妻子经常出差,朱建勋一边搞科研,一边照顾孩子。有一次,加班回到家里,看到孩子在厕所门口睡着了,脸上还有泪痕。为了不耽误科研,朱建勋再加班就带上孩子,让孩子睡在办公室里以便照顾。

  生活条件的艰苦容易克服,科研的艰辛要经受的就不仅仅是辛苦,还要面对失败的打击。每做出一个试验品,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是成千上万次试验。失败就得从头再来。一次次试验,只有一根根细细的纤维做伴。

  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还能坚持下去,支撑朱建勋和他的科研伙伴的究竟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朱建勋的面色凝重起来。“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再难也要干!”他对记者说,“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武器。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我们的飞行器、导弹就无法飞得更远,我们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要有科技自信”

  国家的迫切需要,让朱建勋和他的团队毫不懈怠。研制的关键阶段,一天24小时两班倒,有时候就睡在办公室。

  青丝变成白发,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一系列研究成果,使我国防热材料研制应用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量成果得到转化,多种结构与产品在我国10多个重点飞行器上获得成功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飞行器材料的先进性,为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整体穿刺技术、碳钨双组分预成型体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朱建勋也在今年获得了“杰出工程师”奖。

  预成型体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朱建勋自豪地说,“事实上,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很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都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

  如今的朱建勋在科研管理的岗位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为科技人员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以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创新需要人才队伍去实现。”朱建勋说,“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搞技术没前途,看一个人一直在从事科技工作就会说,你怎么还在搞技术,技术有什么好干的?这种看法其实体现了对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不尊重。”他认为,要给科技人员应有的待遇,更要给他们以尊重。

  朱建勋最难忘的,是当年曾经有一项科研项目已经难以进展下去,用户已经准备放弃,但他当时的老领导瞒着这个消息保护他的研究积极性,继续鼓励他,最终项目研究取得了成功。“不是说金钱就是待遇,而要真正去关怀人、尊重人。”朱建勋深有感触地说。

  “我个人要求很低。能为国家做点事,我很满足。”朱建勋说。问他未来有什么梦想,朱建勋笑了。他说:“梦想一直在,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未来还有新的梦想,比如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比如把一些研究成果运用到一般工业上……”

  有梦想,就有动力。让我们祝愿这位一直有梦的科技工作者!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