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朱建勋:为飞行器“编织盔甲”

  • 发布时间:2014-12-19 01:31:0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星灿烂

  上下翻飞的梭子,将一根根细线编织成一件特殊的衣服。这是为航天器准备的可以抵御数千度高温的外衣。冲入大气层的航天器必须穿上这样一件高性能的隔热服,否则,剧烈摩擦产生的足以熔化钢铁的温度,将使它们粉身碎骨。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时发生事故,高温气体击穿了航天飞机外层,机上7名乘客全部遇难。这让人们意识到,航天器隔热材料没有突破,人类认识探索太空的进程不得不减慢。一场研发新材料的序幕,就在这场世纪灾难后拉开了。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建勋就是投入这场研发事业的一员。1982年,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进入该公司,加入到预成型体技术研究中。

  朱建勋习惯将预成型体技术通俗地称为立体织物,“平时大家穿的衣服,包括沙发布艺都是二维的,但立体织物有一定厚度,拥有抵御高速高温、防止材料开裂的特殊结构”。

  由于预成型体应用范围涉及空间飞行器和航空航天装备,国外技术封锁、性能数据保密,产品买不来、技术引进不到,只能立足自主研发。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航天飞行器发展研究预成型体技术,开始仅有单一的三向结构和少量产品。

  没有前辈和同行留下的经验供借鉴,更不可能有国外现成的技术可以引进。原料设备,哪怕一根针一根线都要靠自己研发。

  “再难也要干,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我们的飞行器、导弹就无法飞得更远,也没法在与世界大国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年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可能没料到,这一干就是30年。

  新材料的研发过程不仅艰辛而且漫长,耗时数月做出一小块样品,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经历千万次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改进。

  如此循环反复,几千个日夜,朱建勋终于见到自己研发的新材料开花结果。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的装备中,只有一两个装备上没有用到我们研发的材料。”说这话时,朱建勋言语中透露出自豪。

  所谓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武器。他设计的多种预成型体结构,多种结构与产品在我国10多个重点飞行器上成功获得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飞行器材料的先进性,为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一般民用科研应用不同,“预成型体”用在特殊领域,研制过程很少有人知道,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

  “朱建勋一直默默无闻,虽然我和他是同一天分配到单位的,但因为我在民口,所以一直到他出成果拿奖励,研制的产品在装备上获得了实际应用,我们才了解他的工作。”中材科技运营总监邓洪说。

  谈及坚持下去的动力,朱建勋说,一方面是国家的迫切需要,没有这些材料,就没有先进飞行器;另一方面,自己一直觉得,外国人能干出来,中国人怎么能干不出来?一定要争口气。

  同学聚会,有人调侃朱建勋:“你怎么还在干技术?”

  朱建勋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对技术人员重视不够,技术人员的待遇还不太高。走上领导岗位后,朱建勋一直在思考,如何搭建中材科技的创新体系?“我希望像我这样的人多一点,成长得更好一点。”

  “现在可能大家更乐意跑市场,但产品后劲不足、性价比不高,其实与前期研究不足有关。我们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但在真正落实中,制度还不够完善。”朱建勋说,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一要有企业家,二要有沉下心来的技术人员。即使是买来的技术也是侧重科学性,要转化为产品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技术人员身上。但科研院所转成企业后,首先要考虑挣钱养人,搞科技要顶住很多压力,只有拥有基本的、不受外界诱惑的生活条件,科研人员才能沉下心来做基础研究。

  采访当天,看着一群年轻的记者,朱建勋换位思考,谈到了年轻人的烦恼:“如果大家收入比较高,犯不着花很多精力想钱的事,就有精力静下心来干工作,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忠民补充说,明年公司有望建立创新体系,其中包括合适的人才机制。

  “我没太多梦想,一是希望退休前能给中材科技搭建好研发体系,二是能让更多高大上的新材料走出‘圣坛’,与寻常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朱建勋憧憬着,“我相信有那么一天。”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9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