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荆门现代农业:“一高三新”启示录

  • 发布时间:2015-01-07 17:29:17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日报讯 黎继

  荆门地处汉江平原与鄂北岗地交混过渡地带,自然地貌丰富,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备,这既为当地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性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也给当地农业形成综合优势、实现包容性发展带来了策略执行的难度。作为我省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域,荆门农业的发展路径具有特殊的样本价值。

  荆门农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经济指标和三农工作指标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荆门市积极推进“中国农谷”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激活传统资源、挖掘农业潜力,大力发展“一高三新”农业,农业发展呈现质量结构优化、速度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4年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1。农牧渔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渔业总产值占比分别高于全省5.5和4.9个百分点。特别是“香稻嘉鱼”、麦瓜菜套种、猪沼菜生态种养等高效种养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可以说,荆门农业正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疾步奋进。

  发展现代农业,荆门深刻把握了农业农村发展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农业农村剧烈变革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内涵与条件、任务与要求、方向与路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必须重新审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重大变化,在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革新中探索实践。我国用30多年,几乎走过了西方工业化近200多年产业发展的各主要阶段,这种在有限时空条件下“极度压缩”的赶超过程,使经济发展呈现出“道并行而不悖”的非典型性特征,我们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先发工业化国家迥乎不同,拥有的条件也远比当初优越。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演化阶段,可以而且必须把全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手段综合运用到农业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的“短板”。要补齐短板,实现强农、富民,就应当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来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就应当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作为背景和基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推动“第六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重构经济发展新模式。如果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那么在我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历史进程中,“四化同步”和“三产融合”应当可以称为谋划现代农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荆门市委、市政府创新理念、大力发展“一高三新”的做法与中央和省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高度契合。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所谓“一高三新”,一高是指目标任务:发展高效农业,包含着高质、高产、高效益、高效率的内在要求。“三新”是指路径方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相辅相成。其中,“新品种”要求加强种子种苗种禽种畜的育繁推一体化,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大量引进推广新品种,从源头上为高效农业划出高起点的起跑线。“新技术”不仅指农业生产新技术,更多内含着让农业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切新技术、新成果,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所有技术手段。“新模式”不仅指高效生态种养新模式,更多内含着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拓展产业链、重构价值链,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荆门综合运用全部现代科技成果为农业集约集聚发展创造新条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破解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制约,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是弱势产业,同时又是永恒的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要求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产业链、价值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筹,聚合各类要素,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高位嫁接”、“深度渗透”,在“三产融合”中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其服务保障体系。

  工业化条件为建设现代农业夯实新基础。先进物质装备是工业化为农业带来的直接生产力。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以工业化为载体的新技术新装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靠天吃饭”状态正在改善,工厂化育苗等大工业方式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机械化程度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准之一。荆门市农机总动力44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生猪养殖场自动饮水、母猪产床、高床保育等设施普及率达90%以上,自动料线系统正在万头以上猪场中推广。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中,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三机配套”率达100%。牛羊养殖场饲草加工设备如铡草机、粉碎机、揉丝机等加工设备应用率达100%。

  农业科技创新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新支撑。现代农业技术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力量。荆门在实施“一高三新”过程中,应用推广200多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重点推广了水稻斜插法、智能测配施肥、轻简栽培、机械化精量播种及全程防灾抗灾减灾等新技术,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50万亩。示范推广21种高效种养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80万亩,年可增收4.5亿元。同时,积极推进荆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实现低碳循环发展。

  现代产业组织为建设现代农业重构新模式。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与探索并建立一种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以适应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现实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主体的数量、规模、素质状况及各主体间的协作关系、协作形式,是现代产业组织引入农业的重头戏。截至目前,荆门市已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万余个,注册农民合作社3521家,发展总数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9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18家。中国农谷农机跨区作业队全年共组织1900台次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实现跨区总收入过亿元。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服务范围拓展到14个省市,年飞行720小时,作业面积近200万亩,在全国位居第三。

  信息化手段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新动力。从初级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到物联网等信息化设备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电脑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形态不断涌现。2014年6月20日,全省首个综合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试运行,屈家岭管理区的蓝莓基地和黄桃基地先后实现了网上管理生产。通过建立本地电子商务网站群、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市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的企业、合作社达20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以金龙泉集团、湖北金源食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自有产品产供销环节的电子化。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多辉农产品物流园正在按农业部定点市场标准加速组建并投入运营。

  生物技术为建设现代农业拓展新领域。从食用、饲用、药用和简单工业原料到高附加值功能性保健品,再到生物医药等更广阔的领域,基于生物技术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无限潜力。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采取生物萃取技术,生产的全蛋粉、蛋黄粉、蛋清粉、蛋清液、溶菌酶等鸡蛋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并成功利用废弃蛋壳制成丙酸钙、乳酸钙、蛋壳膜多肽等系列产品,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仅节约资源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金融保险为建设现代农业探索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对金融支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依赖越来越显著。围绕农业现代化的新需求,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健全金融支农制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成为下阶段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荆门市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立足“四个对接”,有效对接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配套服务。2014年 10月17日,钟祥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明史》关于“香稻嘉鱼”的记载中找到灵感,以《还原明朝的自然农耕》为题登陆众筹网,成功试水互联网金融,成为我省首个进行农业众筹的项目。

  发展现代农业,荆门立足于拓展农业功能为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开辟新渠道

  介入农业发展的各类要素聚合和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经过一个阶段的孕育和发展,将催生蘖变出新的农业产业形态,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更迭与升级,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从而占据价值链高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随着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加快,现代农业功能的丰富性和价值日益凸显。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成为人们医治工业病、城市病的直观诉求。吃安全的食物,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穿棉麻丝等环保服饰,成为不可遏止的绿色消费潮流。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无视从“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这一重大变化,而应当重新认识和开发农业的丰富功能,使现代农业发展沿着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就业增收、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向度发散,不断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荆门是湖北历史文化名城,文史底蕴深厚,农耕文化悠久,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当前,荆门正围绕“中国农谷”建设,着力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比如,充分利用森林、河流、湖泊、水库等宜人风景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等。

  拓展农业功能要高度重视“体验经济”和“创意经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通过高端创意策划赋予农产品品质、品味与文化内涵,为消费者提供物质、精神、文化的多重体验,这种体验产生的附加值将显著提升产业绩效和品牌美誉度。调研中笔者发现,荆门德源石碾米业正是这样一个好案例。德源石碾米是全国独家的石碾米加工企业,从农田整理、优质水稻栽培、山泉水灌溉到收获,都采用传统农耕方式。“荆碾1751”拥有独特加工工艺,完美保存了极富营养的大米膜,“吃有生命力、能发芽的大米”具有良好的创意。此外,生产设备中有两台石碾是传承超过200年的“古物”,这更为产品注入了文化传承的要素。像这样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模式在荆门还有很多,它充分体现了“体验与创意”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中心〕信息处处长、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