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云中喜有锦书来

  • 发布时间:2015-01-03 04:59:4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的家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宛如一幅人间万象的历史画卷,描绘出我们民族隐藏于心底深处的万种柔情,宛如一条流淌不息的情感长河,滋养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家园。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有着中国最早的书法传世墨迹《平复帖》,正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文人书信,其中蕴藏着太多的历史人文信息,至今令我们不得其解。而这封经过了逾千年的颠沛流离,命运多舛辗转于世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由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于溥心畲手中购得,交由国家收藏,成为重要的国宝级文物珍品。毫无疑问,家书为补充完善丰富中华文明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出生的人来说,家书是曾经美妙的记忆。“文革”时我还在上学,父亲被下放五七干校放牛,千里之遥唯一的音讯就是家书,而所有的家书都会被造反派审查。在那样一种残酷的政治环境里,家人的亲情是怎样通过家书里行行真情、字字玄机所吐露出的,真是难以言表。时至当代,电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写的家书几乎遭遇全民性的放弃。传统的书信文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若有若无地存在于信息爆炸的洪流中。家书已经从以往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凋零为需要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

  家书的远去使我们越来越感到,在这个技术的商业社会中,人文氛围越来越淡薄,人文情怀越来越缺少,人文情致越来越稀释。与此同时,很多人开始温故家书,因为家书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当代文人内心的失落与向往。什么是“人文”?就是能够让那些身处困顿中的人得到生命的温度和心灵的温暖;就是杜甫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不解乡愁;就是李清照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人情期盼;就是鲁迅两地书那种“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人间情怀;就是那种浮躁焦灼灵魂苍白当代人渴望的真情关怀。

  或许家书作为信息情感联络的载体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就像唐诗宋词已经不再是今天文学主要表现形式,但是那些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唐诗宋词,今天读来仍充满着无穷的魅力,诸子百家孔孟老庄今天读来仍充满着无穷的智慧,那些文学史上来自书信的经典名篇仍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家书不仅是家人之间的平安信函,不只是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而是有着博大的文献价值,深厚的学术价值,普遍的伦理价值,精湛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的现实价值。今天当我们读到那一封封脍炙人口的优美家书,总会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难道在我们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真的不再需要“人文”了?不再需要人文精神了?不再需要书信了?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强的前提,是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积累。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人文的追求,只有时尚和娱乐;失掉了诗意的人生意境,只有科学和技术,那么我们民族的情感就会日趋浅薄,我们的生活就缺少了诗意,我们的文化就会苍白无味。19世纪照相技术发明后,有人曾忧虑绘画将会消失,然而绘画在今天仍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但我们也应看到,照相术发明后绘画发生了根本性的审美变革。

  所以,我相信,家书作为一种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灵密码,一定不会消亡,但一定会在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我想,人类的一切艺术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但人类追求诗意和美的愿望将会永恒不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