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华安基金尚志民:复合型长跑健将

  • 发布时间:2014-12-30 09:20: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16年前,尚志民加入初创的华安基金担任研究员,胸前的工号是016;16年后,这家业内知名的基金公司已拥有将近300名员工,彼时的研究员业已成长为国内最资深的基金经理,没有之一。

  尚志民难以被贴标签。进攻型,防守型,价值派,成长派,似乎任何一个平面化的词汇都难以囊括他灵动的投资风格;或许,这正是他能够游刃A股十数年,而业绩始终保持稳定且领先的秘诀。

  这是一份长长的成绩单。

  掌管1只基金超过13年,平均年化收益18.48%,且在涨幅排名前十的老股基中波动率最小,投资者在任意时点买入并持有至今,几乎都能赚钱。这样的业绩,可谓稳健。

  1只公募产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创造了基金净值翻一番、翻两番的最快纪录。这样的表现,可谓进取。

  而能够在波云诡谲的长期投资环境中,将上述两种看似对立的特质有机结合,活下来,并且活得不错,这样的“复合型”长跑选手,在当下的公募行业已不多见——尚志民做到了。

  从搞技术到搞投资

  1990年,尚志民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到南京汽车制造厂做技术员。不久之后中国股市方兴未艾,在其兄长的影响下,尚志民逐渐对股票投资产生了兴趣。

  1993年,他与同事开始在工作之余分析股票,“那时候空了就会骑个自行车,跑到设在南京中央门附近的一个营业部去看行情。”这算是尚志民投资生涯的开端。

  早期的A股市场庄股盛行,但尚志民自开始就坚持依据基本面做投资,这也成为他一直留守的“投资基因”。

  “我哥哥对我的投资影响很大,当时他在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做类似投行的业务,从他那儿我接触到资产定价的概念,意识到公司的价值应该取决于公司自身而非坐庄。”尚志民说。

  也是因为兄长的建议,1994年尚志民考入了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开学前一天,为了准备生活费,他抛掉了持有的杭州解百,因此一天少赚了4000元。而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60元。

  临近毕业,尚志民完成论文《发展与完善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初探》,那是1997年,国内还没有成立正规的公募基金。尚志民笑说,这暗示了他这辈子与基金结缘的人生轨迹。

  1998年,首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作为“老十家”,初创的华安基金当时整个团队只有二十来人,其中就包括尚志民——岗位:研究员;工号:016。

  做研究员时,尚志民每次准备的调研提纲都有几页纸之多。多年后,华安基金前资深研究总监仍将此与当时的研究员拿来对比:“尚志民1998年做的调研提纲都比你们现在做得更细致、更前瞻。”

  因为表现出色,1999年6月,华安第二只产品基金安顺发行,尚志民被提拔为基金经理——一当就是15年,几乎贯穿了公募基金的发展历史;而当身边的战友纷纷转身,他依旧选择坚守,成为业内“最老”的基金经理,没有之一。

  标杆是如何炼成的

  有人会说,很多事情坚持到最后就成了标杆。但,标杆的树立绝非偶然。“最资深基金经理”这个符号的背后,是尚志民十数年游刃于波云诡谲的A股市场所积淀下来的投资心得。

  尚志民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他并不认同把价值和成长机械对立:“从做基金经理的第一天起,我所认同的价值投资即是以成长性为基础的。”

  以万华化学(前身为烟台万华)为例,公告显示,2001年末至2006年中,2007年中至2009年一季度末,该股始终出现在基金安顺的前十大重仓股中。

  而从2004年到2009年一季度末,万华化学的股价上涨5倍,基金安顺持有最少的季度是500万股,多时达1700万股。仅按500万股底仓计算,贡献利润也在3.3亿元以上。

  “我们从它上市首天起就开始投,基本每年都赚钱。”尚志民说:“初衷就是看好它的成长性,MDI行业龙头,这么多年一直未再融资,公司年度净利润在5年中增加了6.57倍。”

  尚志民表示,价值和成长本身并不对立。“我投资决策的目标瞄准成长,但选择的基础是估值,强调安全边际,才能保证业绩的持续稳定性。”

  着眼成长,立足估值。事实上,在不同市场阶段中,尚志民把握住了绝大多数重要的机会:从2000年的科技网络股,03年的“五朵金花”,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09年的新能源,至及如今的环保,尚志民均有斩获。

  需要指出的是,开放的心态之下,是尚志民对“安全”底线的固执坚守。尽管在转型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风口”,但他坚持没看懂的东西坚决不投。

  “糊里糊涂赚到的钱,终将会在糊里糊涂中失去。”他说。

  诸多经典的成功投资案例之外,尚志民更提醒自己对走过的“弯路”时常反省。

  2001年9月,尚志民执掌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于对市场的判断,他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建仓策略。但突如其来的“6·24”行情打乱了原先的运作节奏,加之在加仓过程中执行环节不利,尚志民感受到了来自公司内外部不小的压力。

  “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操作大资金的难度,更意识到逆向投资对于运作大基金的重要意义”。

  教训过后,无论是2008年底的大幅加仓,还是两年前就开始积极建仓市场有分歧鲜有人覆盖研究的复星医药,这些逆向操作最终都为尚志民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2008年,尚志民投资金风科技,大涨之后逐步卖出。“我印象很深,最后一笔卖出是在日本大地震之后,当时很多人想当然认为核电的替代品风电光伏就会好起来。但我们意识到风电行业的基本面已经变化,因此就趁这波反弹将剩余持仓出清”。

   长跑王的成绩单

  伟大是熬出来的。历经市场洗礼,尚志民创造了不菲的投资业绩。

  15年间,尚志民先后管理过基金安瑞(封转开为华安中小盘)、基金安顺(封转开为华安安顺)、华安创新和华安宏利4只基金。天相数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尚志民管理期内的上述4只基金累计收益为755.30%,在所有偏股基金经理中排名首位。

  其中,99年6月至01年9月、03年9月至今两次执掌华安安顺期间,该基金涨幅分别达到40.12%和492.31%,平均年化收益率18.48%;不仅如此,其净值年内屡创新高,换言之,投资者无论何时买入并持有至今,基本都能实现正收益。

  绝对收益之外,从稳定性角度看,在任职超10年的基金经理中,尚志民的收益标准差为6.09%,在老将中波动率最小。

  “作为封闭式基金,安顺的规模15年稳定在30亿左右,如此体量的基金取得这样的业绩,与当下2、3亿规模的小基金在数年内业绩翻番的难度系数差别很大。”分析人士表示。

  正是因为基金安顺的稳定表现,尚志民常被市场归为“稳健派”基金经理;然而在风格转换频繁的市场中,他也会顺势而为展现出激进的姿态。

  06年9月6日,尚志民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华安宏利成立,209天后,该基金净值翻番;07年7月30日,净值翻两番。不到一年的时间,尚志民先后创下了基金净值翻倍、翻两倍的最快时间纪录。

  尚志民的一位同事说,许多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只适用于一种市场风格,而尚志民属于“全攻全守”型选手,在复杂的A股生态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复合型的长跑健将。

  “尚总的成绩单即便拿去跟海外最优秀的基金经理PK都毫不逊色。”这位同事表示:“最长的基金管理时间,最优异的净值回报,最稳健的业绩表现,可以说,他用15年‘熬’成了行业的标杆。”

  资深但不任性:平衡投资

  罗马非一日建成。赢在长跑的背后,尚志民归结的“道”却并不显山露水——平衡投资。

  事实上,对于把平衡投资当成习惯性风格的尚志民而言,投资中的“不任性”,是其在充满诱惑的A股市场中平衡心态的法宝之一。

  “A股市场的聪明人太多,所以变化、波动和不确定性,也成了A股市场的新常态。”尚志民说。这使他相信,在组合管理、尤其是大规模资金的管理中,自己始终保持的平衡投资风格愈发重要。

  在其看来,相比以往的投资环境,现在要做到平衡投资不仅需要心智,更需要勇气:“敬畏市场,承认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对市场的理解力和判断准确率,另一方面要确保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灵活的操作余地。”

  “我理想中的组合是要保持最优化的平衡”。

  由“道”及“术”,尚志民如何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从容灵动的平衡投资者?

  尚志民介绍说,其组合管理追求的是超越比较基准的、长期稳定的绝对收益,基本以6-12个月的期限作为决策的时间跨度,但具体品种上表现出一定弹性,持有期限保持一定的错配和灵活性。

  作为浸淫市场十数年的“过来人”,尚志民对股市不同行业如数家珍,这使得他可以从容地做个逆向投资者;同时,他也训练自己全面关注各种发展趋势,揣摩市场情绪,以及下一阶段对风格、热点、甚至估值偏好的选择因素,进行顺势而为的操作。

  此外,他对许多上市公司的具体细节了如指掌,因此他的研究员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反映在组合中,就是他不会不自信地过度分散化投资,也不会押宝在单一决策或者个别行业、个股上。事实上,安顺的有效品种基本保持在20-25个左右,适度集中,“在我的能力圈内进行投资”。

  尚志民喜欢龙头企业或者潜在的龙头企业,或许是因为他相信龙头企业和他稳定的投资风格一样,经历过周期波动的考验,更具长远发展的能力。

  “基于安全边际,以持续稳定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价值投资,在管理大资金组合中不任性,在我看来平衡投资是最好的选择”。尚志民一语道破,也似乎在诠释他平衡投资下的“长远、平衡、从容、灵动”的风格特征。

  这次的牛市不一样

  “成绩属于过去,只能说对持有人有所交代,最重要的还是向前看,为信任我的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健的回报。”这是尚志民每每被问及如何造就亮丽业绩时,最先说的。

  目光回到当下,今年10月底,市场突然爆发,上证指数昂然站上3100点。面对这波亢奋的牛市行情,这位“过来人”如何“向前看”?

  事实上,尚志民是较早预期这波行情的人。今年年初尚志民去某家保险机构拜访,时值市场一片看空,尚却打赌说:“盘中跌破1800点就算我输。”

  “真正转为乐观是在6月份。”在尚志民看来,首先,尽管经济数据较差,但市场已做出充分反映;其次,企业盈利数据出现见底迹象;再者,十八大后改革举措层层推进,市场信心逐步恢复;最后,包括沪港通、央行降息等政策条件助推行情。

  与传统牛短熊长的A股行情不同,尚志民预期,这次市场可能演绎出一波慢牛行情。他表示,随着产业资本话语权的提升,庄股时代的投资模式渐行渐远;加之沪港通推动A股投资理念的国际化,未来市场波动有望收窄,随着改革和转型红利的释放,慢牛行情可期。

  反映在未来投资配置上,尚志民认为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是传统行业转向新兴行业,第二是由上游行业转向中下游行业,第三是从生产型企业转向消费类、服务类企业,第四是从资金、资本依赖驱动转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商业模式驱动。

  四个方向之外,尚志民还提出要聚焦那些50亿到500亿之间的中等市值公司。

  尽管在一些新兴行业内,很有可能出现快鱼吃慢鱼的现象,但作为一个稳健的价值投资者,尚志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用良好的经营历史证明管理团队优秀经营管理能力的公司,尤其是这类公司在周期波动或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通常有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很多超大型的公司大多处于传统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增长会受到限制,所以对特别大的公司要保持谨慎。”尚志民说:“而特别小的公司,我们可以去看看创业板,一个轮回下来,真正能实现增长、兑现预期的公司少之又少,而中型公司往往成功概率更高。”记者 王文清 丁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