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兖州土地流转“生金产银”

  • 发布时间:2014-12-24 04:33:54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核心提示 兖州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该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园区企业转移,推动了土地快速健康流转。截至目前,全区共流转土地24万亩,占家庭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48%,涌现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22家。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不仅有多年经商的城里人,还有一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户,伴随黄土地里刨金,该区土地流转成效凸显。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张美荣 王庆

  形式多样——

  “农场主”逐渐增多

  11月29日上午,在兖州区大安镇龙湾店的振忠家庭农场里,60多岁的赵振忠正忙着给麦田浇越冬水。前些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多亩地,在村里建起了种植园,成为家庭农场主。该村党支部书记曾帅说,土地流转后每亩可以给农民带来租金收入1200元,还能使农民抽身进行其他工作,算透账的农民自愿外包。

  另一方面,家庭农场主也尝到了甜头,愿意承包。新兖镇杨庄村杨建军算了一笔账,他承包了300亩地,每亩地按两季收入2500元,扣除租地费、人工费、耕耙种等共约1900元,每亩纯收益在五六百元,每年可收入10多万元。

  “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和种粮大户的双赢,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兖州区农业局长张士坤介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力增强,已经形成了以益海集团等为主体的优质小麦产业链,以六合饲料等为主体的优质玉米产业链,以绿源肉鸭等为主体的畜禽养殖产业链,带动兖州及周边优质小麦、玉米基地近300万亩;而且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全区平均40亩地一眼井,50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灌溉节水化、大地园林化、秸秆还田化,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2万千瓦,粮食生产耕、耙、播、收、秸秆还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目前,该区土地流转不断升温,各乡镇以出租、转包、加入合作社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24万亩,涌现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22家,流转面积占家庭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48%。

  规范引导——

  先付钱再种地

  大安镇前白楼村流转土地1800亩,抽调了2名“两委”成员具体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种植大户每年向村集体交纳每亩30元的管理费,用于土地流转服务并为种植大户提供农田设施建设、用水用电、农机存放等服务,从而充分发挥村集体服务功能。

  无独有偶,新兖镇大雨住村2011年采取“先付钱再种地”模式,将1000余亩土地采用统一流转的方式租种给当地的几个种粮大户。“土地流转承包费每年分两次发放,第一次是在6月15日夏种玉米前发放,第二次是在10月15日种小麦前发放,这样就是为了打消农民顾虑,让‘买卖’双方都放心。”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学告诉记者。

  兖州区农经办主任高永成介绍,依法、自愿、有偿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村集体服务助推土地流转、先付钱后种地等模式能确保农户及种粮大户的利益,这在当地土地流转中演变成为一种模式,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为使土地流转有序地进行,兖州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服务大厅,统一印制土地流转合同,明确规定了土地租金的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指导流转合同的签订。成立村级流转服务站,村会计兼任流转信息员,及时掌握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积极推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服务到位——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小孟镇梅营村的种粮大户马洪宝采用了新的种植、灌溉模式,减少了传统种植的麦隆边背,每18亩地即可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播种面积2.5亩。“规模种植便于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真正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今年仅玉米一季每亩净增产100多公斤,400亩地即可增收8.8万元。”谈起规模经营的好处,马洪宝高兴地说。

  新技术的使用,让种粮大户看到了粮食种植带来的规模效益。更让种粮大户信心百倍的是,兖州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除享受省农业厅给予的补贴政策外,区农业局利用项目资金帮助种粮大户更新播种机械,申请银行贷款时给予贴息扶持,优先安排标准良田建设等项目,实行农业技术“一对一”包保服务。科技人才支撑方面,该区逐步建立了“1111”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1处院士工作站已建成投入使用,10位省级农业专家多次来兖讲课并指导生产,100名技术人员和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全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技术骨干。

  针对各种粮大户分布分散、缺乏交流的情况,兖州区去年7月成立了全省首家种粮大户信用合作联盟,搭建“抱团取暖”的服务平台。联盟内部实行资源、信息共享,大型农业机械调剂使用,为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提供贷款便利。“下步在全区筛选千名懂技术、有经验的年轻劳动力,定向指导和重点培养,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50万亩耕地由千个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张士坤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