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机场的“加减法”
- 发布时间:2014-12-22 09:31:20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许晓泓 通讯员 张然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塞外城市内蒙古通辽的民航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启用了面积更大、设施更完备的新航站楼,机场的航线网络也由过去的几条增至十几条,通航城市的数量更是翻了番的增长,连带着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接连突破数个10万人次关口。2013年突破30万人次、40万人次和50万人次关口,今年则在突破60万人次关口后,即将实现年旅客吞吐量70万人次这个新目标。在一连串的喜事面前,通辽民航人的精气神儿也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客观地说,通辽自身拥有的各方面资源禀赋并不突出,那么通辽机场是如何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的呢?尽可能地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尽可能地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或许就是这座中小机场“破茧成蝶”的秘密所在。
善做“加法”奠定机场快速发展的
坚实基础
上周二,通辽机场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其已于当日实现年旅客吞吐量67.01万人次,提前17天完成全年旅客吞吐量指标。而这并不是通辽机场今年年底传出的第一条好消息。
11月21日,通辽机场提前40天完成全年货邮吞吐量指标,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2500吨,达到2514.4吨,同比增幅达49.4%。12月6日,通辽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5万人次,同比增长18.6%。
通辽机场相关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有望在年底实现旅客吞吐量突破70万人次的目标。
而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2010年,通辽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刚刚突破10万人次关口。其相关保障条件也不尽如人意——使用的是1996年建成的第二代航站楼,旅客在航站楼里感到拥挤,冬天在航站楼内甚至会觉得有些冷。
2013年1月,通辽机场新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其建筑面积增加到11579平方米,同时有了3座登机廊桥,站坪机位数也由5个增加到7个。而这笔接近2亿元的投资是由通辽市政府提供的。
机场硬件设施的升级既显示出通辽市对民航发展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通辽机场人的不懈努力。通辽机场公司总经理孙广平告诉记者,他们把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一方面,努力成为政府在航空市场开拓方面的参谋助手;另一方面,努力成为机场管理和航线运营的专家,利用创新观念,大胆采取新举措。”他说。
在航空市场开拓和航空网络构建上,通辽机场在近几年也争取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13年,通辽市政府与内蒙古机场集团公司签订了《2013年度~2014年度航空市场开发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实现了航线承包方式由“一线一议”向“整体打包”的过渡。此外,通辽市拨付了航线航班营销宣传专项资金。
随着地方建设步伐地不断加快,通辽市旧城区和新城区大部分拟建高大建筑物高度均超过了机场净空保护限制高度及飞行程序有关要求。2013年7月,通辽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将机场净空保护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竣工验收程序的通知》,将机场净空保护纳入地方建设项目审批和验收程序中。今年4月,通辽市政府又通过《通辽市机场净空环境管理办法》,使通辽机场成为华北地区首座完成净空管理试点工作的机场。
通辽机场在应急救援管理工作上的创新探索,同样是通过与地方政府联动进行的。早在2011年3月,通辽机场应急救援体系即被纳入通辽市整体救援体系。机场与通辽市政府、军分区、公安局、武警支队、消防支队、市医院、民政局、运输公司、物资公司签订了应急救援互助协议。
有舍有得 实现机场非航业务的
新突破
多方面争取外部力量支持是基础,通辽机场人明白,要想实现品质化发展,更需要自身实力与能力的提高。在这方面,通辽机场在非航业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孙广平说,他们秉承“主辅分离”“主业搭平台、辅业创效益”“管理创新”的思想,依据“不能实现盈利的项目和不具市场竞争优势的项目逐步退出直接自营,采用新的经营方式”的原则,通过模式创新,对多项业务进行了外包,实现了非航业务服务、品质、效益的“三提升”。
随着运输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通辽机场的客票销售业务和货运业务先后遭遇了发展瓶颈,有的业务甚至出现了亏损。怎么办?通辽机场面向市场选择具备资质和条件的专业公司开展这两项业务,既由亏损转为盈利,还得以将相关业务人员安排到更缺人的岗位上。
甩掉包袱的结果自然是收益的增加。去年7月,通辽机场劝退了影响机场安全运行和影响机场对外形象的老租户,将机场院内一座写字楼转租给驻场的通用航空公司,同时要求其对楼宇外观进行维修和装饰。此举既增加了机场公司的收益,又节约了自身的维修费用,还给机场增添了一处亮丽风景。
对非航业务的创新还有采用托管的管理方式。孙广平介绍,通辽机场贵宾公司的管理模式在内蒙古机场集团的各机场中是唯一采用经营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方式。内蒙古空港贵宾公司输出服务品牌、服务标准和内部管控模式,负责通辽机场贵宾服务业务以及贵宾管理团队建设;通辽机场保留贵宾业务的经营权和资源所有权,向贵宾公司支付相关管理费用和后台保障费用。
而最让孙广平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航站楼商业及广告开发上采用的“效益包干提成”方式。他告诉记者,通辽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后,他们在争取到新航站楼经营权和管理权后,即按照内蒙古机场集团公司和通辽市政府对非航业务的管控要求,提前对相关资源进行了规划设计和价值评估,进而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完成了商业及室内广告的特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外包工作。此种经营模式规避了机场自身市场意识不强、核心能力不强等风险,充分利用合作伙伴在品牌集成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效益。
专注主业 分享航空市场的
“乘数效应”
和在非航业务领域创新运营模式不同,通辽机场对航空主业的开发始终专一,即从服务通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通辽百姓出行需求的角度出发。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汽车到首府呼和浩特大概需要10多个小时。2012年以前,通辽到呼和浩特的单程机票价格为2000多元,对当地大多数百姓来说太过奢侈。2012年3月,“呼通支线快线”开通,开通第一年的日均航班量就达到3.5班,高峰时每天达6班。“呼通支线快线”的“低票价、高频次、公交化、大众化”将支线机场与邻近枢纽机场联系起来,使更多百姓坐得起,也愿意坐飞机出行。
而在区外航线的开辟上,通辽机场也积极根据当地招商引资情况和百姓出行习惯,引进航空公司,开通相关航线。在2013年暑运旺季时,通辽机场较2012年同期增加了8条航线、7个通航点。
通辽机场在不断完善航线网络的同时,还和相关单位一道,对已有航线进行完善。以前,通辽机场有不少航线是以通辽为终点站的。然而,通辽市总共只有300多万人口,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还不强,因而对这些航线的培育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航线补贴的成本也较高。今年,通辽机场在航线开辟方面重点关注以通辽为经停点的航线。通辽机场遵循淡旺季相结合和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的原则,形成“米”字形航线网络架构,向北贯通哈尔滨等东北城市,向南借力首府呼和浩特实现通全国。孙广平说,他们今年的航线数量已经增加到19条,通航城市达到22个,已经有国航、东航、南航、华夏航空、吉祥航空等11家航空公司飞到了通辽。“2014年通辽机场的各项运输生产纪录被不断刷新。8月8日,最高起降航班数量达43架次,单日最高旅客吞吐量达4458人次。8月的旅客吞吐量也突破了10万人次,这相当于5年前通辽机场的全年旅客吞吐量了。”孙广平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