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有利于因材施教
- 发布时间:2014-12-22 04:35:51 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慕毅飞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要求,2017年起,全国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方法。不少教育专家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班主任可能会消失(据12月20日新华社电)。
浙江省已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考改革,省内部分高中2012年便在实际教学中实行了走班制。所谓走班制,主要是指分层次教学,即相关高考科目的教学,分为A和B两个或更多层次,其中A类班级适合学习程度更好的学生,B类班级则适合程度相对差一些的,依此类推。从试点的结果看,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说明走班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笔者以为,走班制教学是必然趋势,获得良性成果也在情理之中。现在的高中多随机组班,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必然参差不齐,就算进行了分班考试,按成绩分为“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但语文好的学生数学未必好,物理好的学生化学未必好,总分相同的学生在分科上照样有前有后。教得深了,差的吃不了;教得浅了,好的吃不饱。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走班制,真没有更好的选择。
分班教学,有它的优势,流水作业,批量生产,用现代工业的方式办教育,提高了培养效率,但它不符合因材施教理念,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为追求更好成绩,出现了“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尖子班”的硬软件配置要比“普通班”强,有些学校连空调也只装在“尖子班”,进不了“尖子班”,学生就成了“二等公民”。这种分班行为,显失教育公平,所以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相比之下,走班制能有效规避歧视、体现公平。语文课进A班的,数学课可能进B班;数学课进A班的,历史课可能进C班。不存在歧视谁的问题,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当然,实施走班制,要有前置条件,就是学生人数要有明显的下降,从而保证教室和教师能满足需要。一旦走班,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可能均衡,如果教室和教师数量不够,学生的层次划分就不可能更细,笼而统之,体现不了走班制的优势,还会走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同时,还需要教育理念的革新,那就是不歧视差生,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不搞“优生优配”,而应坚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此前,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十多年来,中小学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笔者以为,这种形势下,走班制的前置条件已经成熟,不仅高中可以有,初中、小学也可以有。如果所有学科走班,“优生优配”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角度看,走班制不失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