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朝着全面深改总目标奋力迈进:上海探路治理现代化

  • 发布时间:2014-12-21 21:11:2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上海12月21日电(记者姜微 何欣荣 叶锋)开启自贸区建设“第一波”,打响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第一枪”,完成社会治理一号调研课题,诞生A股第一家千亿市值传媒企业……以改革统领全局、勇于为国家试验,是2014年上海最鲜明的印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央有期待,时代在召唤。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路,上海责无旁贷。

  如何在法治轨道上,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旧体制和传统理念禁锢,上海进行了大胆探索。“当前的改革涉及更深层次的利益调整,甚至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颠覆性革命,为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做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全面深改取得新突破 理顺政府市场关系

  “2014年,是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年’‘布局年’。通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上海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是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最新报告里,对全年改革的总体评估。

  总结十分精炼,而内涵却极为丰富。从自贸区建设到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国资国企改革,从司法改革试点到教育体制改革,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体制改革……2014年,上海改革呈现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局面。

  ——全面深改的带动效应加快显现。今年前三季度,上海GDP累计增速分别为7.0%、7.1%和7.0%,全年增速预计在7.0%左右。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

  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率先直面“新常态”,得益于改革释放的红利。统计显示,近两年来,上海以3%至5%的投资增速,支撑了7%至8%的GDP增速,而同期全国的投资指标在15%以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认为,这显示在改革支撑下,上海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部分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挂牌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的“四大亮点”备受瞩目。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结合上海试点经验,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

  “这说明上海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路径,得到了中央高度肯定。”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认为。

  在地方打响“第一枪”的国资国企改革,目前已交出周年答卷:制定实施24个配套细则、累计完成或推进80余个项目、国资委监管企业从52家收缩为44家、新增海外投资330多亿元……广度之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将向纵深挺进。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复咀嚼这两句话,再审视上海当前的改革动作,很多问题将变得豁然开朗。

  比如,国资国企改革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搞活微观的同时,上海还初步形成两大国资流动平台——通过流动平台的“管资本”功能,把政府的行政之手和企业的市场化经营隔离开来,逐步形成“国资委负责资本监管、平台公司负责资本运作、企业集团负责日常经营”的宏观格局。这是此次改革更具深意的所在。

   社会治理谋划新道路 实现基层自治共治

  在承担一项项“国字号”改革试点任务的同时,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也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中央郑重嘱托:“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今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确定为一号调研课题。街道干部的酸甜苦辣、外来人口的安居乐业、社区老人的一日三餐……这些看似寻常不过、却关乎基层的事儿,都是“一号课题”的聚焦内容。

  围绕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历史性转变,上海牵着“牛鼻子”精准发力:

  ——核心是人。作为一个人口高达2400多万、外来常住人口占比40%以上的特大型城市,上海认识到,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本地和外来人口比例呈1∶3倒挂。村里一堵“新村民信息墙”让人耳目一新:4500余名外来人口的基本信息,一览无遗。通过成立上海首个新村民党支部和新村民委员会,主动服务,柔性管理,本地村民与新村民共享“太平”,多年无一起越级上访,无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在新的居住证制度之下,外来人口能按照“得分”共享教育、医疗等各类资源。服务群众、增进人民福祉,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心,在于城乡社区。上海市决策层强调,要不断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目前,上海不少街道已经明确取消招商引资的传统职能。一些区县还有意识地给居委会“减负”。如黄浦区通过清理,将原来由居委会负责的172项台账减少合并至32项,降幅在80%以上。让居委会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归“自治本分”。

  在市级机关“瘦身”的同时,基层一线持续“强身”。今年,上海将市级机关精简的10%人员编制,充实人口快速导入区和基层一线的执法管理力量。上海市委还明确,除特殊专业岗位外,新提任市管干部需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经历、提任市管正局职干部原则上应当具有基层领导经历。

  ——关键,在体制创新。在实践中,上海通过拓宽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有效提升基层自治共治能力。

  静安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会长金静君没有想到,之前协会和静安区卫生局签订的关于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等项目的合同,标注了一段新历史:这是上海首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合同文本。“政府要做却无法做、做不好的,却是我们所擅长的。”金静君说。

  目前,静安区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4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政府购买服务,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不断推出的创新之举,使各类社会主体不断壮大。而这恰恰是上海中心城区乃至全市社会力量能力提升、参与深入的一个缩影。

  近一年来,“一号课题”调研组深入实地调查,聚焦12个问题。经过反复论证、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1+6”文件的制度性成果。不少措施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有望让基层“眼睛一亮、为之一振”。

  依法治市彰显新思维 法治保障引领改革

  今年5月初,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动迁户行政诉讼案中,黄浦区区长彭崧坐上了被告席,成为上海市首个出庭应诉的区长。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之前的诉讼实践中,行政机关一般委托代理人出庭应诉。从“不见官”到“能见官”,彭崧认为:“政府机关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服从法律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依法行政。”

  依法治市,不仅体现在行政范畴,改革领域也是如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去那种“改革要上、法律要让”“超常规发展要突破法律”等传统思维,迫切需要改变。

  “无论是现有政策制度的修订完善,还是改革开放措施的创新突破,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真正为企业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

  ——以法治保障改革。走进上海自贸区服务大厅,可以看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醒目招牌。运行一年多来,这三句话比自贸区的具体试点成果,更早在全国流行推广。

  “法无禁止皆可为”这个理念,最早源于上海自贸区推出的全国首张负面清单。“只有遵循法治化的方向,才能做到营商环境的稳定、透明、可预期。在没有政策优惠的情况下,逾万家企业入驻自贸区,正是看中了制度创新、法治规范的改革红利。”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说。

  今年8月1日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施行。从管理体制到综合监管等方面,对自贸区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范。12月中旬,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自贸区的28项改革试点经验——以法制思维固化改革成果,以法治力量推广创新制度,是自贸区作为国家试验田的根本。

  ——以法治引领改革。今年年中,上海市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2014版行政审批和政府定价事项清单。这是上海市政府工作部门公布的首份权力清单,纳入清单的共有41项权力事项。上海食药监局、杨浦区等政府部门,也在随后公布了各自的权力清单。

  所谓“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力清单体现的是职权法定的原则,既为依法行政明确依据,也为企业和公民办事提供便利。“下一步,食药监部门将依据法律法规的调整情况,建立权力清单的动态调整机制,计划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公布。”上海食药监局副局长许瑾说。

  法治的生命线在于公正,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今年7月,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等五大司法改革试点任务在上海正式启动。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启动的第一个司法改革方案。启动近半年以来,上海在司法人员“员额制”、审判责任制、法检机关人财物省以下统管等方面开始实质性“破冰”。

  “随着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整个社会有望进一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上海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看到,对比全球主要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在科技创新的整体环境、经济发展的活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综合看,上海所推进的,是一场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肖林说。

  “计利当计天下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义不容辞。在这场伟大改革的征程中,上海作为先行者、排头兵的付出和收获,也将在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中,呈现出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海,有大未来!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