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吉林: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蓄势裂变

  • 发布时间:2014-12-20 03:31:3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2001年的390.7亿斤,到2014年的706.56亿斤,吉林粮食总产全国第四,单产全国第一。在这块活力涌动的热土上,2700多万吉林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了“金色”的辉煌,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清晰地勾勒出“十四连丰”的壮阔蓝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在粮食连续多年丰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粮食主产区如何通过综合改革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生产效率?如何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吉林,不仅在粮食生产上跃马前列,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上更要跻身第一方阵!

  面对加快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这场“大考”,吉林敢想敢试,博采众长,用改革突破藩篱,用市场引导农业,用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农业正酝酿着新的跨越。

  比较中警醒,谋定而后动

  ——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必须要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就是由单纯强调农产品生产向注重农业多功能、“接二连三”综合发展,由单纯强调粮食产量向注重粮食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关头,勇毅前行

  仲冬时节,榆树市五棵树镇合发村,种粮大户李军家里,堆在地上的玉米像一座座连绵的金黄色山丘,延伸到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接起冬日蔚蓝的天空,描绘出一幅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田园图画。

  “今年苞米长得好,估摸着每公顷产量在1.2万公斤以上。”李军随手拿起苞米掂了掂说,“每穗分量都得在半斤以上”。

  “往年的玉米篓子只能装个大半满,今年家家都挂了尖,每公顷的玉米棒子比往年要多装两个四轮车!”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学滔滔不绝,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榆树是吉林省农业的一个缩影。像榆树这样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农业农村经济“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吉林上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有效抵御了春季低温冷害、夏秋局部地区干旱等自然灾害后,今年吉林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总产、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吉林一次次交出满意的答卷,在我国粮食生产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和单产不断攀升,粮食商品量630亿斤,商品率达到89%。

  这里是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全国第二,人均占有量、出口量、调出量位居全国首位。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1490万吨的玉米加工能力,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9%,位居全国第二。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特产业生产基地。“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远近闻名,人参、鹿茸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这组统计数据见证了吉林“三农”发展的前进步伐和在全国农业生产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然而,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高位护盘,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向内看,吉林省领导层有着清醒的认识,农委主任李国强说,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年均占地上万公顷,占的大都是好地,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吉林是贫水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到一块儿也只能保证一半耕地,大半耕地还是“望天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干旱、洪涝等极端性气候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特别是干旱十年九发,影响面积和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粮价倒挂、市场冲击、技术瓶颈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化肥催、农药灭的技术路线难以为继。“粮食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阶段。基于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的现实状况,我们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增粮’,应该把重点放在‘稳粮’上。”

  粮食产量高是优势,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是短板。榆树、农安和公主岭稳居全国产粮大县前三名,可这些县基本上都是财政弱县,产粮大县“一边在做贡献、一边却在受穷”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结构单一,除打工外,在农业主要靠“铁杆庄稼”,与发达地区相比形成了“倒三七”反差,一枝独秀的结构难以支撑持续增收。

  增收乏力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年轻力壮的、有点儿文化的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新生代的农民不愿意回来务农,农村情结越来越淡。老一代的农民故土难离,习惯用老办法种地打发日子,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断层现象”日渐凸显,“谁来种地”的问题亟待解决。

  种种挑战和压力之下,吉林农业走提质增效的转型之路是现实选择,更是主动出击。这源于吉林农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担当,以及农业提质增效能带来巨大的升值潜力。

  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启示我们,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产业链的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长期以来,吉林省保持了较高的粮食外销率,外销粮食307亿斤,占全部粮食的一半。

  把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上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吉林的商品粮将会是一座富得流油的宝藏,李国强对通过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满了期待。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提质增效之路,是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包括政府、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在内的多方的最大共识。

  发展现代农业,各省都在发力,吉林何去何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4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吉林的决策者认识到,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突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靠改革。

  导向既已明确,发展仍需蓄力。吉林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地权咋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钱从哪来”、“人往哪去”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发展“六型农业”为载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吉林人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开始蓄势,一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战役拉开序幕。

  善弈者先谋势,释放改革活力——在各种综合改革措施的催动下,不仅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现代农业,也激活了包括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改革为农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为农业提质增效铺路护航

  改革,总有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吉林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跨越,遇到的最突出矛盾就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比重过大,规模经营没有上来,潜力也没有得到很好释放,势必要拖农业现代化的后腿。”吉林省副省长隋忠诚说。

  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规模就没有现代化。坚持家庭经营不动摇,绝不是固化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必然伴随一个土地不断集中、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民一方面想进城上楼,过体面日子,同时又舍不得土地这个命根子,把安身立命、养老送终等很多东西都维系在了土地上,成了在工农城乡之间的“游走一族”。这一现象,在土地面积相对较多的吉林表现得更突出。这不仅不利于家庭经营,更不利于规模经营。

  在坚持“农地农用、自愿流转”的前提下,如何用规模经营之长补家庭经营之短,有效破解“让更多的农民种自己很少的地”与“让更少的农民种别人很多的地”,成为吉林“地权咋改”的核心问题。

  吉林重点围绕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等重大政策,集中力量推进土地确权和“两证分离”改革。

  在梅河口市曙光镇罗家村,村干部和村民围绕土地确权颁证,大大小小的会议已经开了几十次。调查摸底、实测面积、数据对比分析、公示问题……大到土地确权登记的原则方式,小到一家一户的面积调查、公示,在关系每家每户切身利益的制度变革上,农民更有积极性,也更有很多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土办法来解决问题。承包权面积不变,但是经营权面积可以变大。多出来的耕地按照历史和现实依据重新分配经营权。耕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让土地流转更加顺畅,也让农民的权益保障得到实现。

  “土地确权后,农民流转土地更加方便了。”罗家村党支部书记姜洪义说,确权登记后,土地会有三个证,一个是所有权证,一个是承包权证,一个是经营权证。承包权永远是村民的,经营权证则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流转。

  土地确权颁证,为土地流转扫除了障碍,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也让农业生产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榆树市五棵树镇合发村,既可以像李军等一批专业大户那样流转农民承包地种植玉米、水稻,也可以把土地流转给不同类型的合作社。

  在合发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记者了解到,按照当年的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农民不仅有每公顷9500元的土地租金收益,还能得到国家各种粮食补贴,一年下来每公顷收入在1万元以上。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到附近的开发区工作,额外获得一份务工收入。据合作社理事长马东介绍,合作社现在经营了581公顷土地,随着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马力农业机械也有了用武之地。

  而在田丰合作社,则采取了土地托管的模式。把土地流转给田丰合作社后,合作社负责流转来的土地从春种到秋收的全过程农业生产。秋收后,根据农业部门实地测产结果进行分红。有了土地托管,农民可以安心去城里打工。合作社通过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用更少的投入产出更多的粮食。合作社成员给记者算了笔账,采用土地托管的模式,每公顷可以增收2000斤以上,成本至少能省600元,平均每公顷增收2500元以上。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有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也为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有效回应了新形势下“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重大课题。

  规模经营之后,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也更快了。从“撒芝麻盐儿”到“攥紧拳头”,农业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贷款抵押担保政策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在各种利好政策的支撑下,吉林省新型经营主体平均比传统家庭经营多增产20%,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分别突破2万、5万和5万户,土地流转面积提高了5个百分点。

  由土地颁证确权改革带来的制度创新和红利,正在向更广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突破。

  适度规模经营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钱从哪来”,而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改革,无疑是为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引来了一池活水。

  在吉林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重大举措、路线图和时间表,必将为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此外,《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也在会上获得通过。根据这一方案,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将在全省28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并在延边州、公主岭市和梅河口市整体推进。明年5月,这一改革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

  按照试点方案,吉林现有耕地大数1亿亩,目前土地租金平均每亩地600块钱,1亿亩就是600个亿,按七折计算每年就可以形成400多个亿的贷款规模!

  根据吉林省农村改革的总体路线,到2017年,吉林将完成全省的土地确权登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全面推进,不仅让沉睡的黑土地变成了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活资本,也让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梦想走进现实。

  在此基础上,吉林仅仅抓住新型城镇化和改革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利契机,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着力解决农村“人往哪去”的问题。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法子,能就地的就地、能异地的异地、能整合的整合,不搞遍地开花、不撒芝麻盐儿、不建了拆拆了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立足长远搞布局,突出建设重点镇、中心村,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和要素扎堆。

  辽源市东辽县金州乡,松辽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因为一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入驻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的建设主体和战略投资者,重点发展旅游度假、现代农业、生态林业、养老养生等产业。3年来,完成投资近4亿元,流转土地1.5万亩。万亩有机水稻、万亩有机杂粮、万亩有机果蔬、万亩林下养殖、万亩有机淡水鱼养殖,在金洲公司的带领下,农产品能卖出好价钱了,旅游的消费者多起来了,老百姓的钱包也更鼓了,生态宜居、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雏形初现。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完善海外农业合作开发机制……一项项农村改革措施具体、路线明确,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分步到位,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机制正在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吉林“三农”改革画卷徐徐展开。

  善弈者会谋眼,创新发展路径——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内挖特色,外拓发展,以“六型农业”为抓手,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下棋讲究棋眼,棋眼做成,全局皆活。农业提质增效,只有有效调动利用各种市场资源,才能把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烩成“美味”。

  财政资金是引导吉林农业提质增效的主导力量。吉林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整合产业化、种业资金1.2亿元,与中国信达资产总公司联合成立农业发展基金,拉动金融机构4.8亿元,形成每年6亿元资金规模,滚动投入5年达到30亿元。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财政资金的雪球不仅越滚越大,发挥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财政资金导向明确,工商资本力量闻风跟进。

  在长春市,谋划建设的1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涵盖了重大技术集成、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农业农村信息化等多个方面,为引进工商资本搭建平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企业数量近百家,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规模经营土地28.8万亩,带动农户5.3万户。

  财政资金和工商资本为现代农业发展输血给养,而农业提质增效尚需载体和快速推进。

  在深入调研中,吉林发现要妥善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农业必须借助生态优势,打好“生态牌”;传统农业要迈向现代农业,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造,打造“智慧型农业”;要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必须搞好农业全产业链开发;要满足日益丰富的产品需求,走出吉林特色的品牌之路,必须立足非均衡、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鲜明的“吉林特色”;要不断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优势,必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开放型路线;要呵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必须把“安全牌”打得更响。

  吉林农业提质增效的弈局,要靠生态型、智慧型、效益型、特色型、开放型、安全型农业等“六型农业”,杀出胜利之路。

  肥沃厚重的黑土地是吉林农业长期保持领先的重要优势,然而近些年黑土地层下降日益明显。吉林适时启动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工程。由点扩面、先易后难,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投资3亿多元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农业灌溉用水污染防治、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建设。

  在榆树、农安和德惠,有27万亩黑土地实施秸秆腐熟剂还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统一公开招标采购秸秆腐熟剂,随春耕播种将秸秆腐熟剂施用到田,一方面有效合理高效处置作物秸秆,同时也为保护黑土地地力发挥着作用。

  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白城市,生态脆弱,十年九旱。2006年开始,白城市引进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干旱年景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一下子就显现出来。正像洮南市黑水林场的老陈说的一样,“当初我寻思,这不纯粹是扯犊子吗?哪知道苗就从那乱七八糟的秸秆里钻出来,还出的那么齐,长得那么壮观。”2014年,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到160万亩。昔日一片片的瘠薄地,变成高产增收的良田。

  在金洲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退耕还林、还湖,治河修渠,整治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在各种整治措施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黑土地、天然林保护、河湖联通治理,一系列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开始启动,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的农业发展路径正在形成;一张保障全面、监管有力、反应及时的农产品安全保障网正在全省编织起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食用菌、鹿茸、林蛙、杂粮杂豆,在白山黑水之间蕴藏着别具特色的农产品成为吉林特色现代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吉林农业的棋眼,是善于用好各种市场和资源。而吉林利用各种市场和资源的棋盘,更是从松花江畔摆到了国际市场。

  地处东北亚腹心地带,吉林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引进墨西哥玉米、在菲律宾建现代化示范农场、在赞比亚建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在乌克兰建现代化养殖场……吉林农业长袖善舞。

  2013年12月3日,我国首批境外自产水稻在珲春口岸顺利通关。而这批水稻,是由吉林省海外农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利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闲置的宜农土地生产出来的。避免双重征税、建设农产品保税仓库,吉林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不断扩大海外农业合作开发的领域和空间,提高海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在海外“再造一个吉林农业”的宏伟目标。

  九万里风鹏正举。吉林,正在打造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伟大实践中,瞄准新的高度,振翮腾飞!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