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用有意义的创意“点亮”生活

  • 发布时间:2014-12-19 15:31:4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马丹

  1891年,飞利浦生产的白炽灯点亮了荷兰埃因霍温的城市暗夜,以照明设备闻名于世。在中国人印象中,飞利浦的产品是与小家电紧密相连的,然而消费者并不清楚,2000年飞利浦中国研究院就在上海成立,目前已成为飞利浦第二大全球性实验室,每年在中国研发投入超过1亿欧元。在过去十年间,这家传统电子制造企业正在悄然转变,转身成为“健康舒适、优质生活”领域的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国伙伴创新能力强

  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飞利浦中国研究院。色彩斑斓的办公室、实验室里,创意产品随处可见,小到可变色的智能灯泡、面条机,大到空气净化器、超声设备,可“点亮”人们的智慧生活。

  飞利浦中国研究院主管、中国研发主管范凯斯说:“只有有意义的创新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即要在整个创新流程中始终关注用户的体验,在用户实际的使用场景中测试、评估创意和产品。”范凯斯调任上海担任飞利浦中国研究院主管后,在办公室里挂起中国字画。他说,创意让飞利浦和中国“相互来电”。

  1920年,飞利浦的产品就进入中国。60余多年后,它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上世纪90年代起建起工厂,组起工程技术团队。范凯斯说:“我们发现中国的伙伴创新能力非常强,有很多很好的创意和点子。”2009年10月,中国被定义为飞利浦像荷兰一样的“本土市场”,成为飞利浦全球一个关键的创新和运营中心。2000年,作为飞利浦全球第二大研究院的飞利浦中国研究院成立。

  飞利浦不少业务单元的全球总部迁到了中国,在中国设立了专门的产品开发团队。2011年1月,优质生活事业部旗下的家居及厨房电器业务的全球总部移师上海;2013年,上海还建立了“飞利浦创新工厂”,为创新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服务支持,以加速创新成果的实现。截至目前,飞利浦在中国已拥有9个研发中心,超过2100名研发人员。

  走出实验室发现“点子”

  超声实验室的李小敏是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毕业的博士。进入飞利浦之后,她一直专注于超声项目研发。在实验室里,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台三维导航超声仪。“这台机器却通过提高探头的灵敏度,让术前的扫描、诊断、规划和手术中三维实时导航通过同一个超声界面实现。”李小敏说,以前做研究,总是埋在实验室里,后来,为了找到灵感,她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泡了好几个月。“从一开始对肿瘤疾病一无所知,到现在摸透医生的需求,对我研发有意义的产品非常有帮助。”

  三十年前,范凯斯就作为研究人员加入飞利浦,CD、数字传输技术这些创新产品都曾让他感到兴奋,他也参与过不同的研发工作。“我时常和科学家们说,走出实验室,去了解人们的需求,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你的实验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成为“需要的发现者”,在实验室外找到创新的点子。比如,心脏科医生会告诉飞利浦的研究人员,有时候心脏病手术要持续6个小时,令人腰酸背痛,于是,飞利浦就研发出了一套结合了运用心脏生理模型、智能软件、智能化导管、低剂量X射线的解决方案,让手术在2个小时内就能完成。

  在实际场景中评估创意

  第一次来上海时,范凯斯住的是带家具的公寓。他在厨房发现了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家电。他询问邻居才知道,原来那是中国每家每户都用的电饭煲。“‘在中国从事创新’和‘在中国为中国消费者创新’是两个概念。我们不光只是说说,还会做大量调研,真正了解我们的技术对创新的受益者意味着什么。”

  飞利浦的研究人员深入到中国消费者的居家环境中,了解中国家庭的饮食生活习惯、住宅大小、格局等。优质生活家居业务部全球总部2011年搬来中国后,越来越多本土创意出炉,比如空气净化器、不用油就能实现煎炸的空气炸锅及面条机、豆浆机等。不少中国创新稍加“改造”,还受到了全球欢迎,为其他国家的居民带来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豆浆机在法国成了“制汤机”,面条机在意大利可用来制作意大利面,在日本能用来制作乌冬面。

  在整个创新流程中,飞利浦工程师最关注的是用户体验,会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测试、评估创意和产品。如果你驾车在采用普通LED照明的街道上,会看到干扰型的眩光,造成安全隐患。针对这个状况,飞利浦在LED路灯的照明系统中引入光学研究,专门针对中国道路及中国驾驶者的视觉感受,如眼睛感知、前玻璃影响等变量做了研究。飞利浦照明电子全球研发中心的办公室整个就是“照明实验室”。这幢由厂房改造的绿色建筑里,办公区域顶上装有环状的灯带,每个灯带里都装着不同的照明产品,隔几天就会进行更换。工程师介绍说,就是用这种实际场景来测试产品的性能。

  携手高校“开放创新”

  中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正释放出很大的创新潜力。对创新有极敏锐嗅觉的飞利浦积极推动着“开放式的创新”——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商业伙伴、供应链公司以及供应链中的创新资源合作,不断加强本地创新力量。在上海,飞利浦的“创新合作”伙伴包括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瑞金医院等。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和飞利浦正一起改善蔬菜种苗的“居住条件”,让农作物能够更健壮地成长。在交大新建的4600平方米的补光温室里,2400多根飞利浦LED生产模组被应用于顶部和多层种植的照明。这些灯组能提供三种不同的光谱配比和多种光强,以满足不同作物的特殊光需求,还可以确保低碳排放量。在这个项目中,交大和飞利浦的科研人员还会通过连接电脑软件与可编程控制器,对LED模组进行更深入的科研活动,从而找到植物生长的每个阶段最佳的“光配方”。

  而复旦大学则联手飞利浦,一起破解LED眩光“疑难杂症”,不仅评估了LED道路照明造成的不舒服眩光对人的影响,还创建了一个模型,评估各种照明条件下司机不适水平。

  “做梦”点亮灵感世界

  2年前,智能家居照明产品“Hue”一上市,就在欧美市场热销。“Hue”是在荷兰和中国团队的努力下完成的。荷兰的团队负责软件设计和产品概念,中国上海的研发团队完成了最终的产品设计。飞利浦中国研究院光源与控制总监刘海涛一聊起“Hue”就兴致勃勃。“未来的灯肯定会像Hue这样,已不仅仅是灯。通过和智能手机中的APP应用结合,Hue智能照明的LED灯泡能随音乐节奏改变1600万色,还具有健康提示、起床唤醒等功能。”刘海涛打开手机中控制Hue的APP,找出一张日出图片选中太阳区域,Hue的颜色就变得和太阳般热烈,随后,他找出一张海边的照片选中大海,Hue的灯泡变成了温柔的蓝色。

  “这些优秀的创意,都来自于工程师大胆的畅想。中国工程师平时做了很多仔细的研究,然后在适当时机给你惊喜。”范凯斯说,年轻人有很多创新的点子,应用各种方式鼓励和推动。

  对李小敏而言,每周五下午是她最喜欢的工作时间之一。“每个员工都可在这个时段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或搞搞小发明。”每年,飞利浦研究院会举办“创新工坊”的竞赛(InnoTank),鼓励员工畅想创意点子,评选出最佳点子给予奖励。研究人员还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飞利浦有专门的机制来评估创新,一旦工程师或者研发人员有一个很好的点子,并被事业部、业务单元认可的话,决策部门就会出资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

  【高管建言】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飞利浦中国研发主管、飞利浦中国研究院主管范凯斯:

  要让上海变成一个创新中心,利用当地的智慧留住企业非常重要。

  许多研发项目并不是为了某一个企业盈利,而是为了能够应用到行业里,给人类和社会进步带来益处。如果政府能够搭建一个公平的平台,让行业内的企业甚至竞争对手,以及大学院校、科研院所都能够协同合作和共同研发,那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此外,对企业而言,获得优秀的研发人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某个企业能够在当地的大学、科研院所寻找到合适的优秀人才,是吸引企业长期入住的重要一点。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