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刘勇:为转型升级构筑坚实的需求基础

  • 发布时间:2014-12-16 05:4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勇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近年来,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仍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的宏观调控下,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态势发生了新变化,不断为转型升级构筑坚实的需求基础。

  当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态势

  当前,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态势正在发生一系列的新变化,无论是城乡消费差距趋向缩小,还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不断显现,都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形成了若干深刻、长远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尽管消费意愿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和收入预期调整等抑制性影响,居民消费仍存在相当的刚性增长动力。二是城乡消费差距趋向缩小。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3132亿元,同比增长1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019亿元,增长13.0%。农村在全国消费品市场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之势。三是中西部消费增速继续领跑。四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不断显现。城乡居民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五是网络消费高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较上年增加5987万。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38亿元,同比增长49.9%。从消费对象的构成看,服装鞋帽是网络购物市场最热门的销售品类,其次是日用百货和电脑、通讯数码产品及配件。

  消费需求变动推动结构调整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持续增强。2014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更加明显。

  内需稳定增长吸引外向型企业进行市场转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战略发展重心从单纯的成本管控,逐渐转向提高产品附加值含量、培育自有品牌和构建营销渠道等方面,以深挖国内市场发展潜力来抵消国际市场冲击。

  居民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居民消费升级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宏观经济在增长趋稳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长。服务业占比不断增加。在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普遍快于传统工业。从投资领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理性化消费有利于国产品牌崛起。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厉行节约”的示范作用,都促使居民消费更趋理性。消费增长更多通过居民消费的自然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等内生动力获得支撑。这种消费行为,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网络消费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网络消费的迅猛发展,已经促使传统企业产生更迫切的“触电”需求。2013年,我国B2C交易规模达6500亿元。在这种形势下,电商企业纷纷采取“开放平台”策略,通过招募商家入驻,发展长尾市场。传统产业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开发新市场,已经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疑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可以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赋予消费需求以更大的增长潜力。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强化产业政策的就业导向,通过税费减免、提供公益性岗位、岗位培训、社会保险等措施,增大就业吸纳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适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健全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薪酬制度,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办法,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拓展居民投资渠道。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低保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水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性收入水平。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在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职业经理人薪酬激励体系。大力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子化,加快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完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完善财产法律保护制度,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益。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振消费信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为此,必须加快完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健全技术标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依托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产品,创新供给,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新的消费领域。降低服务业进入壁垒、消除体制性障碍、扩大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节能汽车等热点商品消费,鼓励新的消费方式发展。

  完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引导理性消费。围绕抓住“衣食住行”等与广大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领域,完善消费品市场的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加大针对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鼓励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支持居民合理的消费需求增长。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推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快速发展。完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新兴消费领域发展。(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刘勇)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