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经济观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政策将现九大调整

  • 发布时间:2014-12-11 22:4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周锐 陈康亮 李晓喻 庞无忌 董冠洋)11日闭幕的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度明确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九方面趋势性变化。中新社记者采访专家,对这一发展大逻辑下,中国经济政策所将出现的调整进行解读。

  全面刺激退场增速目标微调

  虽然此次会议将“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各项任务之首,但“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的判断和“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明确宣示新常态下“全面刺激”将退场。

  而“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调速不减势”等要求也释放出经济增速有可能向下调整的信号。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诉中新社记者,经济增长目标适当下调,可以避免一些地方会因为稳增长“绷太紧”放缓调结构、促改革步伐。

  生态屋顶显现环境税将来临

  新常态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官方要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董小君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料结合国际实践,抬高环境污染的成本,迟早会征收资源税、碳税;从明晰产权角度看,碳排放交易所、企业建立碳汇账户、碳排放银行都是将会推广的经济杠杆。

  打破山头割据填平税收洼地

  新常态下,“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经济发展内生要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有四个着力点:一是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积极推广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更多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二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大力清理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填平“税收洼地”,促进公平竞争;四是使各地区不是同质化而是差异化竞争,加强彼此分工合作。

  人口红利衰减突破创新瓶颈

  新常态下,“人口老龄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引发中国人口红利衰减,中国“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要延长红利,让中国获得更多时间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可以通过推进户籍改革,通过改变农民工40岁左右返乡来增加劳动力供给。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须突破三方面的瓶颈:一是教育问题;二是科技转化成生产力问题;三是和金融领域相关的风险投资对创新的保障问题。

   排浪特征消退消费政策纠偏

  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会议要求“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解释说,过去中国民众消费层次低,普遍性、基础性需求的不饱和容易引发“排浪式”的消费特征。但一个浪过去,产能就过剩了。在消费个性化日趋凸显的情况下,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直接刺激手段作用有限,着眼于增加收入、健全社会保障才能系统性的挖掘消费潜力。

  刷新出口优势注重资本输出

  新常态下,“中国低成本优势发生了转化”,会议要求“抓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说,要满足培育外贸新优势的要求,中国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向国外渗透。此外,在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指日可待的情况下,要更注重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联动,完善整体布局。

  打破行业壁垒消除投资障碍

  新常态下,“传统产业投资饱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机会显现”。官方要求“消除投资障碍,继续支撑经济增长”。

  潘建成告诉中新社记者,消除投资障碍意味着官方将通过减少审批,打破垄断约束,让民间资本进入过去无法进入的领域。此外,完善融资体系,强化企业信息公开,也是消除投资障碍的有效举措。

  化解显现风险打破隐形担保

  “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也是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未来官方将进一步研究分析中国经济杠杆的构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必须纠正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对资金不敏感的弊病,必须推进政策落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甄别与清理,打破隐性担保。

   化解产能过剩推进结构升级

  对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的特征,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表示,化解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是工作重心,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亦在于此,官方将通过定向降准、信贷差异化等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完)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