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长为何带不动高就业
- 发布时间:2014-12-09 14:40:1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3年,中国名义GDP从159878亿增加到568845亿,名义经济增长了255.8%,而同期就业人口从74264万增加到76977万,增加2713万,就业只增长了3.6%,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完全不相适应。
分年来看,2005-2013年,新增就业人口最高年份2005年为383万,增长0.46%,最低年份2008年243万,增长0.3%。而同期的年度经济增长最低的2013年为7.7%,最高的2007年达到14.2%。
由此可见,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高增长。经济高增长与就业总量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反过来说,解决就业问题不需要高速增长。
这说明我们的投资和增长模式存在战略和制度的弊端,需要进行战略和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在经济增速换档之际,尤其应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
产业与体制之别
投资(包括信贷)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资金动力,金融危机以来,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持续提高,从2008年的55%提高到2013年的78.6%。但亿元投资带来的就业人数却持续下降,2013年比2004年下降了81.2%。原因是当前投资基本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投资,而不是劳动密集型投资。
同样,名义GDP增加带来的就业情况也不理想。2004年创造亿元GDP可增加就业1702人,而2013年只有672人,亿元GDP创造的就业人员效率下降了60.5%。这说明中国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增加趋于恶化。
不同产业就业人数差别很大,2013年,中国第一产业亿元GDP带动的就业人数为4271人,第二产业为928人,第三产业为1130人。这表明同样经济规模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人口远高于制造业。
但不管哪一产业,单位GDP带动的就业人数都在大幅度下降。2013年与2004年比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就业率分别下降了73.74%、58.97%、67.89%。
不同体制下,就业率差异也巨大。观察城镇不同性质经济体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凡是市场化的行业,或者取消了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或者说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行业,非国有的就业增加很快,甚至超过国有规模。
如批发和零售,改革开放之前,几乎都是国有。而2006年国有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就业人员只有187万人,集体所有制等就业512万,远超过国有。私营与个体从事批发和零售的达到了4407万人。2012年与2006年比较,私营批发和零售增加就业3314万,而国有减少了38万人,集体等增加200万不到。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居民其他服务。而管制相对较严格或者私营和个体、民营难以进入的领域,依然以国有为主,如教育,2012年国有机构的就业人员占1567万,其他只有67万;卫生和社保等国有640万人就业,其他只有80万不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国有地位在逐渐改变,民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金融相对开放不够。
低增长也可高就业
实现高就业,需要进行如下改革:
1.加快结构调整,创造和实现低增长、高就业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阶段,不应该期待和期望较高的经济增长,应该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长带来的就业增加,确实让经济增长惠及民生。尽快结束以产能扩张来维持经济高增长的模式,创造中低增长(经济增长为5%-7%)、高就业、高收入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调整收入分配,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劳动工资在增加价值中的比例,解决住房价格过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人们才具有更大的能力去消费,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业就业岗位。
2.坚定有效地实行房地产调控。
过去的10年,房地产价格上涨4-6倍以上,屡调屡高,关键在于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到位。国际经验表明,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取消、禁止非本地常居居民对住房的租赁、投资性购买,开征非自用住房的物产税,对持有两套以上住房者实行累进物产税,并建立有效的举报、违法检查和处罚制度。
房地产价格下降,不仅可以减少垄断利润,更重要的在于其可以降低生产、工资、生活成本,有利于推动各种服务业发展及其就业增加。同时,加大对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对商品房开发区,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保障房、经济适用房。房地产价格调整无效或者见效慢,就业问题解决的时间就越长。
3.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
速度问题的根本在于就业,在于投资方向的选择。与其投资制造业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不如大量投向服务业,即使服务业过剩,人们享受和服务多了,质量提高了,服务的水平改善了,价格便宜了,就会拉动服务业的消费。
降低速度的同时,调整投资方向就不会有就业压力。应加大服务业投资,提高服务业比例,大力发展金融、餐饮、医疗、养老、休闲、旅游、护理、家政、会计和律师、咨询等服务业,并提供规范的职业指导和技术职称。
100亿的基础设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大多是原材料、机器和设备、厂房,对就业拉动有限。而100亿投资进行服务业的设施建设,其带动的就业增加远超过制造业。因此,政府应该适当增加在这些领域对民营和私营的支持,采取股份制、租赁制、股权投资、补贴、奖励等措施进行。
4.放活民营,搞活国有。
国有机构将资金过多地投向了基础设施和大楼建设,行业利润和行政成本太高,而私营机构只要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其行政成低,工资和管理成本也低,各种资源浪费少,这些都可以换得就业增加。
目前最具有潜力增加就业的行业是教育、医疗等垄断或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教育和医疗这两个行业高度垄断,私营和个体性质机构太少,应该鼓励这个领域的就业扩大。虽然国有机构在过去的6年增加人员不少,但总体来说,机构太大,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如果国有垄断或高度集中的领域放开,允许民营、私营,其净增加的就业人员规模巨大。
以上领域进行制度改革,有望新增数千万人的就业规模。文/陈炳才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