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渠百库”的多重效应

  • 发布时间:2014-12-09 05:14:1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冬天正是兴修农田水利的好时节。在河北省卢龙县印庄乡岳各庄村,种植户岳学民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虽然赶上大旱之年,但水稻仍达到了亩产1000斤,生态水利工程功不可没。”岳学民说的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连接有着121个水库的引青灌渠生态水系工程,正是因为有了它,卢龙61万亩土地得到了最为有效的润泽。

  50年接力治水铺就“命脉水网”

  “一渠百库”水利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建,近年来陆续开展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输水能力显著提高,从主干渠道渠首至渠尾输水运行时间由原来的7.5天减少到3天

  卢龙县地处浅山丘陵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贫困,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该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58年起,卢龙县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在1976年前后,引青干渠以青龙河为水源,修建了主干渠一条,全长52.3公里,并有重力坝、引水闸、排沙闸、穿山隧洞、渡槽等设施,建成了国家级大型灌区。此后卢龙县又开展四条分干渠建设,建成支渠279条,总长308公里;斗渠874条,总长331公里,形成了一个集拦挡、储存、协调、使用水资源为一体的农田灌溉网络体系,使得全县12个乡镇、286个行政村、28.2万人口全部受益。

  “一渠百库”水利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主要工程竣工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修建时期标准低、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各类水利工程出现跑、冒、渗、漏现象,输水能力降低。为了灌溉工程保持长久健康,该县从新世纪开始,新增近亿元投资大力开展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完成工程量40.45万立方米,骨干渠道已有五分之四实现了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另有库塘、渡槽、隧涵、泄洪闸、节制闸、分水闸等各类附属建筑物1403座,不仅如线上串珠般地使百座以上水库及众多坑塘作用得到了全面发挥,有效打通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最大限度杜绝了跑、冒、渗、漏现象,从主干渠道渠首至渠尾输水运行时间由原来的7.5天减少到3天,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提高到0.45,年节水达到1420万立方米。

  灌区条件的改善,不仅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更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13年,卢龙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32456吨,亩产458.5公斤,14年间粮食总产量年递增0.92%,粮食亩产年递增2.69%。

  管水科学化,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1995年到2013年的近20年间,卢龙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口径增长了5.6倍,而用水量仅增加了0.15倍,节水效益十分显著

  “水是一种宝贵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引进了水源,就要使百姓受益,不能浪费,更不能为患。”卢龙县水务局局长张志强说,“一渠百库”水利工程让卢龙告别了干旱,深知缺水之苦的卢龙人一边修缮健全水利设施,一边挖掘高效管水、用水之道,探索水利管理创新,让水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在维护原有水利系统的同时,卢龙县水利部门从管理入手,探索实施技术创新工作。今年7月份,引青灌区自筹资金200万元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市率先上线运行,实施精密化用水调度,尽力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引青灌区管委会主任赵来生说:“设备主要功能是进行雨情水情的测报,水量的计量,水费的计收,特别及时到位,秦皇岛市是第一家,在全省县管灌区也是第一家。”

  引青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启用后,引青灌区大岭管理站站长姚秀勇松了一口气,此后他和同事们再也不用下雨天打着伞蹲在渠边观察水位了,自动观测设备会把水位数据实时传递到电脑上,并通过网络发送到水利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姚秀勇说:“原先我们观察水位要去渠道上,特别是下大雨打雷时候,很不方便,有了这个观测设备随时可以监测水位变化,根据变化科学调水。”

  同时,为确保农业用水,全县积极探索用水管理改革。确立水权,推进计划用水和定量供水,建立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奖超罚”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用水指标体系,每年按市水务局下达的用水指标和《卢龙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确定年度用水计划,进行水量分配。各村用水者协会按照用水指标,给各户充值用水,有效减少水资源滥采滥用。

  这组数字见证了节约用水的巨大成效:1995年卢龙地区生产总值为174768万元,综合用水量0.95亿立方米;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77758万元,综合用水量1.1亿立方米,近20年间经济总量按可比口径增长了5.6倍,而用水量则仅增加了0.15倍。

  以大葱种植为特色的三里店村一直是一个用水大村,在最近两三年间大葱的种植面积上涨了三分之一左右,可由于实施了节奖超罚措施,全村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却由原来的25万立方米减少到了23万立方米。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

  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既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卢龙县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沿渠两侧发展了多处果品栽植基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02853万元。如今,甘薯、蔬菜、核桃、酒葡萄、畜牧养殖成为卢龙县五大特色主导产业。

  在卢龙县印庄乡榆林甸村,与淡水养殖打了30多年交道的刘玉永,对引青干渠引水的作用感触最深。“淡水养殖全靠水,水的质量决定鱼的质量。”刘玉永说,1978年刚开始养鱼那会儿,鱼塘里的水是不流动的死水,而干渠修好后,将流动的青龙河水引到鱼塘里,为淡水养殖引来了源头活水。“河水是流动的,水质清澈,有微生物群存在,溶氧度高,营养均衡,有利于鱼群生长。”

  今年4月,刘玉永又专门修建了引水管道,为1000多平方米的淡水苗种繁育生产车间提供优质水源。“优质水源为孵化鱼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年可繁育各种鱼苗10亿到15亿尾。”目前,刘玉永养殖基地的净水面超过400亩,已成为华北地区品种最全、产量最大的淡水鱼苗种繁育场。他还成立了永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30多户,水面2万多亩。“1亩水面效益三四万元,依靠引青渠水,社员们都发起了‘鱼财’!”

  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和改造,使“一渠百库”水利工程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虽然卢龙在近20年间增加了1500万立方米的用水量,但地下水位没有明显变化。在卢龙县下寨乡上屯村村民梁文海家的地窖里,县水务局设置了地下水位数据观测点。“每10天测1次地下水位数据,汛期水位上涨50、60厘米,枯水期与正常时差不多,近20年来,水位没有变化。”梁文海说。

  随着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的完成,卢龙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沿渠地下水得到补充,灌区林木覆盖面积达2.4万亩,农田防护林面积新增0.42万亩,主干渠两侧基本实现了绿化,全县森林覆盖率由过去不足20%提高到了24.08%。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