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听乡亲们侃“粮经”

  • 发布时间:2014-12-06 03:38:2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初冬时节,热闹了一年的田野静了下来。玉米收了、水稻割了、土豆挖了,忙碌的身影和欢腾的农机渐次歇息。这份难得的清闲,是下一次收获的孕育,是种粮人最有兴致回味一年辛苦一年粮的时刻,《经济日报》记者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粮食的故事。

  行行是边垄、

  处处是地头

  吉林省德惠市松花江镇东赵家村村民张云军,是第二年采用高光效宽窄行栽培技术了。去年,他的绿色水稻亩产达1450斤,比前年提高了150斤。“今年又高了50斤,每亩还有省里的20元技术示范补助。9亩地虽然不多,但是绿色水稻每斤收购价比普通水稻高5角钱,收益很可观。”张云军兴奋地告诉记者。

  过去,垄向一般随道路定,多是南北垄、东西垄,高光效技术则需要斜垄。老张说:“刚开始我也不明白,后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专家来了,他们说这是有利于水稻生长的最佳方向,光能利用率最高,产量也会提高。后来我懂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行行是边垄、处处是地头’呗。我的地就在村边上,不影响旁人,调整起来方便。”

  连续2年的种植让张云军成了高光效栽培的科技示范户,周边一些农户也跑来向他求教,记者就正好碰到了这么一位老乡。“新技术只是调整垄向这么简单?”他很疑惑。

  张云军说:“当然不止这些。除了重新整地再起垄,对水稻育秧、移栽要求也很高,单位面积株数多,还要配套水稻高光效移栽机。不过,多用秧苗相当于多了1分地,产量自然高。”

  技术大面积推广面临的不仅是投入的增加,还有垄向调整的现实不便。松花江镇多位农技员向记者反映,很多农民就因为嫌麻烦而不愿意调整。但是农技人员并未放弃,他们通过专家讲解、现场咨询等方式,逐个做农户的工作,力求整村推进。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吉林省财政按示范面积对农户整地、插秧给予补助。如今,赵家村全村已实现高光效栽培模式。

  与张云军一样,更多的种粮人越来越感受到技术增产的好处。黑龙江农垦七星农场的水稻科技示范户张景会种着650亩水稻,说起“旱育壮秧”、“叶龄诊断”等名词也是头头是道。“以前没有叶龄诊断技术时,我固定在7月15日施穗肥,但是每年气候不一样,有时候就会有贪青早熟的情况。现在根据叶龄管理,水稻长到9个半叶时施肥,效果特别好。”今年,七星农场还重点推广应用了集中智能化浸种催芽、钵形毯式育苗机插、匀速精量播种等新技术,113万亩水田创造了水稻17亿斤产量的奇迹。

  农田水利

  让“三跑田”变了样

  张心跃是山东省临邑县国寨村的“德州粮王”,“粮王”有哪些“粮经”?

  “今年受极端天气影响,差不多从春一直旱到秋,有些地方病虫害严重,可我的小麦、玉米还是获得了高产,玉米亩产达到2000斤。”张心跃告诉记者。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而言,2000斤的玉米亩产从何而来?“这个产量扎扎实实,一点水分也没有。”“粮王”带记者到刚刚收获完的玉米地找寻丰收秘诀。

  整齐成方的田亩周边有许多小立柱,是小农水工程的出水口。“小白龙”一接,泵站一刷卡就可以实现自动化灌溉。泵站管理员孙守坤在电脑上调出当地的路网、渠网以及泵站、出水栓的位置,记者发现,这样的小农水工程已经在临邑县广泛铺开。牵住水利“牛鼻子”,临邑县形成了灌排结合、丰蓄枯用、河渠相连、库库相通、水量互济的现代水网。

  “从4月盼到秋收,雨水情况一直不理想。要是在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扛着水泵到沟渠引水,沟渠遇旱没有水,就只能干瞪眼。现在多亏了小农水配套工程,农田及时止渴。前几年,到处都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可如今农田水利让‘三跑田’变了样,保障了粮食生产。”张心跃说。

  张心跃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大水漫灌,化肥还没有被庄稼吃透就被冲走了,留住的肥料泡在水里又容易烧坏作物。如今高效灌溉,每亩地肥料损失减少了35%至40%,庄稼还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实现增产。不仅如此,雇人浇地一亩50元,不雇人自己回来浇地,赚不到钱还要搭上路费。现在,小农水浇地一亩只需15元,自动化灌溉更方便了!“省工省钱又能增肥效,农民咋能不欢迎!”张心跃说。

  近年来,临邑县狠下工夫打通庄稼喊渴的“最后一公里”。今年7月,又整合资金新建小型提水泵站14座、清淤沟渠56.3公里、埋设管道129公里,建成高标准输水灌溉面积2.3万亩。“这让今年农业生产有旱象无旱灾,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1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临邑县县长林春元告诉记者。

  天还是那个天,地却在改变。在粮食主产区,像张心跃一样受益的大户越来越多。

  由一艘船

  到一个舰队的转变

  “过去,一家一户分散耕种三五亩地,粮食增产受限不说,还弄得一大块地高低不平,净是田埂,大型农业机械不好发挥作用。现在,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我们逐渐摸索出规模化农业经营的经验,改善了生产条件,产量也搞上去了。”48岁的雷修春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春雨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谈到规模经营后带来的产量变化,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目前,合作社已经流转了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总流转规模已超过2650亩。“明年还要扩大规模,我们再吸纳几个种田能手,产量还能再提高。”雷修春对种粮很有信心,他的儿子也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决定回家和父亲一起好好干。

  对规模经营的好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的负责人李清武也深有体会。别看现在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已是远近闻名的产粮“巨无霸”,可是,从异乡到埇桥创业的李清武却在最初遭受了质疑。看中的1000亩地,只有一半村民愿意流转给他,剩下30%在观望,还有20%坚决不干。

  “种不种得好,咱3年后见!”李清武心气高,但一下种1000亩地,种、收、管都成了问题,险些绝收。这逼着他开始动脑筋:靠自己单打独斗不行,得发展“联合体”一起挤成本、提效率。2012年7月,逼出来的“联合体”成立了。李清武说,“联合体”的成员都是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中,10家专业合作社主要承担耕、种、管、收全程生产服务,18家家庭农场负责土地流转,按标准种植农作物。目前,联合体流转的土地面积已有4000多亩,托管的土地面积达1万多亩。

  李清武说,这是“由一艘船到一个舰队的转变”,联合体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算下来,“联合体”的小麦平均亩产可以增加100斤、玉米增加200斤,而耕种一亩地的成本却比一般家庭平均低200元左右。

  规模经营让一亩地里可以忽略的改变,在上千亩沃土上放大显现。李清武深有感触。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