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之后仍有挑战
- 发布时间:2014-12-06 03:38:20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粮食“十一连增”后,还面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比较效益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等挑战。要想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我国粮食连续11年增产,谷物自给率接近98%,这样的成绩举世瞩目且来之不易。但我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尤其是最近两年面临一些新挑战。即资源减少、环境压力使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形成持续增产的天花板效应;比较效益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更深层次制约着粮食安全,形成政策扶持的地板效应。
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近年来,全国耕地面积更是以每年600万至700万亩的速度减少。与此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
环境承载能力趋紧。我国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一成,却使用了世界近四成的化肥;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膜虽然提高了单产,却有一半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若继续增加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农村环境将难以承受,农产品安全也难以保障。
毋庸讳言,相对需求,目前国内粮食产量已有缺口,未来缺口还会持续增大。目前,我国每年进口大豆6300多万吨、谷物1400多万吨、食用油800多万吨,“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已成为过去时。
粮食连年增产,自给率却在下降。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与需求增长得更快有关,但也与我国粮食生产的产业吸引力、国际竞争力下降密不可分。
从国内看,相对二三产业,种粮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扶持措施,但粮食生产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困境。无论是物化投入还是土地租金、人工成本,都日益显现出“高扬”特征。多数地方粮食每亩纯收益只有200元至300元,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情况更加严重。
从国际看,持续走高的国内粮价已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今年前7月,谷物进口量同比增长80%。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三大主粮的国内价格都已高于进口粮食的到岸完税价。只是由于我国对粮食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和关税保护,才缓解了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却没有抑制住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的趋势。据测算,再过5年至7年,目前的关税水平将不足以抵御配额之外国外粮食的价格优势。
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即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表面上看,就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但是,国内粮价已全面高于国际粮价,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也要遵循世贸组织的“黄箱”规则,补贴总量不超过该品种生产总值的8.5%。与此同时,去年务工收入首次超过务农收入,其中种植业的收入仅约占农民收入的25%。这一系列的事实意味着,运用政策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
无论对内的产业吸引力还是对外的国际竞争力,粮食生产都需要国家支持和保护,但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必须从过于追求数量安全转变为还要注重质量安全、从过于注重产量提高转变为还要注重效益提升。
目前,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应对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对内,要使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务农的收益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对外,要使我国粮食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国际主要产粮国持平。这就需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其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最为关键,要通过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