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百宜打出规模经营牌对抗外地货欲重夺贵阳折耳根市场霸主地位

  • 发布时间:2014-11-24 01:29:25  来源:贵阳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核心提示

  11月19日,在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的800亩田土上,60余位村民正砍去残留的包谷秆秆改种折耳根,一周之后,这里将成为红旗惠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第一批规模化折耳根种植基地。

  然而,在此之前,伴随着市场价格的“阴晴不定”,百宜的折耳根产业起伏不定发展之路相当曲折。

  “好的年景,一斤能卖到4块钱,坏时,还卖不到6毛钱。”曾经担任乌当区蔬菜办副主任的吴镇芬说,巨大的价格波动,让百宜的折耳根种植户纷纷选择退出。至2013年,百宜折耳根的种植面积从顶峰期的5000余亩滑落至2000余亩,在贵阳市场的份额也从70%滑落至不足20%。红旗村的专业折耳根种植户也从顶峰期的460余户迅速降至不足100户。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产自湖南、湖北的折耳根却异军突起,一路高歌猛进,占据了贵阳折耳根市场“大半江山”。据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一位蔬菜经销商透露,目前园区内每天交易的近3万斤折耳根,几乎全部来自湖南、湖北等省外产地。

  市场霸主地位旁落

  今年9月份,当红旗村的红旗惠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时,农户徐孝华率先把自家的3亩折耳根加入公司运作,“通过公司经营,折耳根在种下时,销售渠道就联系好了,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价格也有了保障。”

  徐孝华的担忧源于2008年的一次价格低潮事件。在那一年,原本都是卖到两块多一斤的折耳根,7毛钱一斤都难脱手。“市场突然间就垮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徐孝华这样形容道。

  从1986年,市蔬菜办组织技术人员以百宜镇为基地开展人工栽培折耳根的技术攻关项目以来,百宜折耳根的人工种植历史已走过28个年头。用徐孝华自己的话来说,在折耳根的种植上,他是属于行动较慢的。“看到最先种植折耳根的农户都卖上了好价钱,我才砍掉了自家3亩多田土上的包谷秆,改种上折耳根。”而那一年已是1991年,仅在红旗村就已有了数十户村民转型为折耳根种植户。

  在徐孝华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折耳根的价格都还算稳定。“一斤折耳根能卖到一块七毛钱,每亩地能产上6000斤,那时的钱可管用着呢。”价格好、产量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宜折耳根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1000余亩,并成为贵阳市最大的折耳根产地。

  2003年,突然而至的非典事件,让折耳根的药用价值为大众所重视。百宜折耳根远销至北京、广州,每斤价格也疯涨至10块钱。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使得当年百宜折耳根的种植面积就从2000余亩猛增至5000余亩,并占据贵阳折耳根市场70%的份额。

  即便是非典特殊时期过后,百宜折耳根的单价依然维持在两块钱以上,当地农户的种植热情有增无减。以百宜镇最大的折耳根种植基地红旗村为例,至2008年,当地以折耳根种植为主业的农户已占到全村90%的比例。

  然而,2008年的价格低潮,给百宜的折耳根种植浇了一盆冷水。从那一年开始,折耳根的价格逐渐变得“阴晴不定”。“好的年景,一斤能卖到4块钱,坏时,还卖不到6毛钱。”吴镇芬说。

  巨大的价格波动,让当地的种植户纷纷退出折耳根的种植行业。至2013年,百宜折耳根的种植面积从顶峰期的5000余亩滑落至2000余亩,在贵阳市场的份额也从70%滑落至不足20%。

  分散经营制约产业发展

  从蒸蒸日上到一下子跌落谷底,原因何在?

  11月19日,站在红旗村委会的大门前,对面就是一片足有两三百亩的田土。红旗村村支书金德斌描述了这样一番景象:“2013年之前,这里栽种的全是折耳根,分属于几十户人家。每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争相把挖来的折耳根洗净、码好,等着菜贩子挑拣、估价。”

  经营分散、质量不一乃至农户之间互相竞争成为一种常态。受此影响,红旗村的折耳根种植户多年来,一直难以获得稳定的经销渠道。“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农户还能卖个好价钱。市场价格一旦垮下去,零散的菜贩子、批发商都不来了,哪怕农户自己用三轮车拖到新添寨,也卖不出好价钱来。”金德斌说。

  在市农委蔬菜站站长陈德军看来,百宜折耳根产业曾经采取的这种散兵游勇式的种植、销售行为,成为近年来桎梏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上折耳根的栽种过程复杂,从挖沟、下种、施肥,到除草、收获,一亩折耳根种下来,至少需40个工的劳动量。“算上种子、肥料,农机、农药的投入,每亩折耳根的种植成本高达7000余元。”金德斌说,“一旦折耳根的单价低于两块,种植户的积极性就很容易受到挫伤。”

  而在2008年之后发生的几次价格波动事件中,折耳根的单价数次跌至2块钱乃至一块钱以下,这让红旗村的折耳根种植户很受伤。当地的专业折耳根种植户也从顶峰期的460余户迅速降至不足100户。

  与百宜折耳根逐步退出贵阳市场相对应的是,产自湖南、湖北的折耳根却逐渐占据了贵阳折耳根市场的“大半江山”。据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一位蔬菜经销商透露,目前,该物流园每天交易的近3万斤折耳根,几乎全部来自湖南、湖北等省外产地。

  尝试用规模化经营重振产业

  然而,从去年开始,随着市场上折耳根的销售势头看好,单价再次回归到两块钱以上。一些坚持下来的种植户们得到了甜头,使得无论是百宜镇政府、还是当地农户扩大折耳根种植的愿望再次“高涨”起来。

  如何更好地应对价格波动,夺回失去的市场?在百宜镇的红旗村,筹划了5个月之久的红旗惠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今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

  “公司集中流转村内土地800亩,沿公路两侧连片种植以折耳根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农产品。”金德斌说,“按照村内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5年,将把折耳根的种植规模扩展至2000亩,并与蔬菜经销商提前签订好采购合同。”

  通过公司化经营,建立折耳根种植、生产与销售的标准化体系,能否挽回失去的市场?对此,金德斌给出了去年的一组对比。2013年,通过流转村民的150亩土地,他率先走上了折耳根的规模化种植之路。由于种植规模大,在折耳根收获之前,来自贵阳市的蔬菜经销商就主动与他签订了采购合同。

  “每斤折耳根的采购价为2.4元,而村子里零散栽培折耳根的农户,每斤卖出的价格仅有2.1元。”金德斌说,“分散式的栽培折耳根,产量、质量不统一,经销商根本就不会和你签订合同,价格往往也是就地评估,差别很大。更重要的是,农户分散式栽培的每亩成本,要比规模化经营的每亩成本高出1000元左右。”

  去年,150亩集中种植的折耳根让金德斌获利60余万元。红旗村找到了破解折耳根产业窘况的路子。在公司的推动下,第一批800亩折耳根还未种下就先与蔬菜经销商达成了采购协议。

  “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一种连接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经营模式出现,以实现农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吴镇芬说,“红旗村的公司化经营模式值得在百宜镇推广。”

  本报记者 付奇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