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古文今用之要义在于濡养文化底蕴

  • 发布时间:2014-11-22 01:31:1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文·杨雪

  ■玉渊杂谭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沛于心。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日前,江苏一90后小伙凭借一篇扬扬洒洒的《去职书》,在微博上引来围观。这封用文言文写的辞职信不仅行文流畅,还多处引经据典,对《诗经》《道德经》《增广贤文》《东坡志林》皆有涉及,如果作者不加注解,确实不容易完全看懂。所谓“有才,就是这么任性”,叹后生可畏。

  如这般“古文今用”而成为社会话题,近年来时有发生。不久前,浙江某高校一大三学生就用文言文写了一张漂亮的请假条。每年高考过后,网上流传的那些真真假假、八成为网友恶搞出来的语文“零分作文”,当中也不乏文言佳作。在这个时代,古文似乎成为一种被束之高阁,令凡人望尘莫及的奢侈之物。除非受过专业训练的,倘若一般人,尤其是“八零”往后数的“小年轻”,谁要是能行云流水般“拽”上一两段文言文,就成了稀罕事,成了社会新闻。然后古文就愈发显得神圣,显得遥不可及;今人不识古文就愈发显得自然,显得理所应当。

  的确,古文离开主流话语已经接近百年时光,随着“一代新人换旧人”,如今别说做文章,就连能对其赏析一二的人也越来越少,甚至许多年轻人对古文的态度是抵触的。试想一下,假如古文是一个笑靥如花的美女,那么,经过老师数节课的“拆解”,美女已然被大卸八块,全无美感可言,而后还要强行让我们“娶”回家——那句冷冰冰的“全文背诵并默写”,简直要了亲命。那时的我,合眼缘的课外诗词便能过目不忘,但选入课本的往往并不喜欢,怎么也背不下来。现在想想,年轻一代对古文的疏离,中小学语文教育也脱不了干系。

  当然,文体的发展脉络有着不可抗的历史规律,古文已矣,不可能复兴,也不必要复兴。但是与古文如影随形的辞藻、韵律、意境和情怀,正是能够支撑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魂。古文连同以其为载体的古典文学,镌刻着中华文明的骨骼,它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底蕴,托起高尚而优雅的审美,濡养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而在我们步入现代文明的百年进程中,已经几乎把这种底蕴遗失了。

  也许“古文今用”的段子只不过“轻松一刻”,但回味起来却能让人聆听到一种来自民族心底的感召,一种对文化复兴的渴望。那么寻回文化底蕴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古文鉴赏能力的回归,这一点,基础教育真得多费心。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