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虫子旁》让人认识精美

  • 发布时间:2014-11-21 00:29:5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纸质书受到电子书冲击的当下,他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每本书都会是艺术品。

  近日,世界最美书的获得者朱赢椿的新书《虫子旁》再次聚焦人们视野,他说:“士为知己者死,书为阅己者容。我期待每一本书都美丽,每一位爱书人都遇知己。”

  “黑暗中拿起电筒才看见虫子的故事,好像心就像那黑暗中的曙光。”在虫子旁,朱赢椿不仅看见了趣味的日常,还看见战争、生死。对最微小的生命,他有着无上的敬意。

  中国图书装帧届的重量级人物,屡次荣获世界最美的书,频频获得中国最美书的朱赢椿日前再推新书——《虫子旁》,一本《虫子旁》,又一次引发视觉震撼。

  轻轻走到虫子旁

  曾在5月里花了7天时间追踪蚂蚁,以一幅幅图片与简单的文字来叙述一只小蚂蚁丰富而简单的“人生轨迹”,这是朱赢椿编写的《蚁呓》。2008年,《蚁呓》为他获得了“世界最美图书特别制作奖”。而在此之前,朱赢椿设计的《不裁》已被评为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此后,他花费两年多时间养蜗牛,边观察、边饲养、边绘画,由此出版水墨绘本《蜗牛慢吞吞》。

  这还不能让他过瘾。“应该观察更多的虫子。”朱赢椿说。于是从2010年起,他每天在院子里溜达一圈,遇见好玩的事物就停下来,看虫、拍照、写笔记,否则便回到室内继续工作。4年下来,照片笔记竟成了厚厚的一沓,这便有了这本《虫子旁》。

  洁白的封面,人工折了三道褶皱,褶子下面藏着一颗颗小虫子,边沿露出细长的胡须。标题下配文,“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世界”。看似简单的设计,前后修改了19次,朱赢椿说:“很多拿到书的读者并没注意到褶皱下面隐藏的虫子,需要慢慢看才能发现。”这大概就是朱赢椿此创意灵感的来源。

  拥抱同类的寂寞西瓜虫;被枯枝砸伤腰的小蚂蚁;藏在蜗牛妈妈壳里酣睡的蜗牛宝宝……在朱赢椿的照片和文字里,虫子的世界和人类一样有了情感。它们有家庭、有同伴、有母爱,也有争斗,它们每天都要为生存而奋斗。

  观察得久了,朱赢椿总结出不同虫子的不同气质:“蚂蚁每天只知道忙碌,爱逞强,再大的蜈蚣也敢去叮咬;蜗牛是缓慢柔弱的,不盖自己的巢穴,随遇而安,受伤了只能躲到壳里,用黏膜把壳封起来;蜘蛛需要织网,善于等待和忍耐。到最后你会发现,它们的世界跟人类还挺像的。”

  观察虫子的时候,朱赢椿并不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去解剖,也不会把美丽的蝴蝶钉起来做标本,而是用意念默默地跟虫子沟通。有一次,他拍一只蜗牛在地上爬,有颗小水珠离它很远,他在心里乞求,你能不能喝一口水呢?结果蜗牛真的爬向了那颗水珠。“我也不知道是碰巧还是我的意念在起作用,但结果令我所愿,恰恰就是我想要的。”

  用昆虫来讲故事,不但会让人们觉得有趣,更包含着对生命的关爱。“害怕虫子的,基本上都是大人,孩子看到虫子会好奇,想观察。”朱赢椿认为,与虫子相安无事地相处,彼此依循各自生命的轨迹,共存、关爱,这是大自然本来的相处模式。

  挑剔工作状态

  屡获国内外大奖的朱赢椿坦言,曾经有一段时间,自我膨胀得很厉害,总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当工作排山倒海找上门来时,每天活在一种被催促、紧张、忙碌的状态中,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当设计变得疯狂,便会粗制滥造。有一天,朱赢椿在校园里看到一只小蚂蚁,叼着一个“大”米粒艰难地爬行。不一会儿,另一只蚂蚁也跑上来争夺……

  “我忽然感到,这不就是我目前的工作状态吗?我抢到的不过是饭粒而已。这不应该是我想要的。”朱赢椿开始慢慢减少工作量,有选择地进行设计。于是,设计更在状态了。“人放松了,精神不一样了,灵感也更多了,能够与看到的东西产生对话。”朱赢椿说。

  除了挑设计,他还挑出版社,重要的是要把东西做到极致。“有了信任,就有良性循环,这让我没有那么焦虑了。我也开始有时间能造我自己的书。于是就有了《蚁呓》《蜗牛慢吞吞》,还有去年比较火的一本叫《设计诗》。”

  朱赢椿这样形容目前的工作状态:“较之同行浩浩荡荡地前行队伍,我显然是脱队了。我找了一条小路,但这条小路很美,只是不好走,弯弯曲曲的,走不快。我却发现可以看风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子很快,欣赏风景是不能如愿的。”

  由全职书籍装帧设计师,到现在能够给自己造书留出时间,朱赢椿觉得,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状态。

  “我发现单是设计的工作,不太适合我。因为我是一个喜欢表达的人,纯设计的工作总是在为别人表达,声音还不能高,又不能加手势。但我是一个说话不喜欢太低声,而且定要配合手势的人。”

  “所以我不懈地调整工作状态,为的是能造自己的书。”朱赢椿说。

  眼光决定故事

  蚂蚁会为同伴扶起砸伤了腰的树枝;蚂蚁还会为了工作对洪水来袭视而不见……在谈及这些神奇的故事需要怎样的观察力时,朱赢椿轻描淡写:“那是遇见的。你有怎样的眼光,就会遇见怎样的故事,你想看就能看得到。如果你以科学的眼光,想要解剖它,用图钉钉起来,看它的头是怎样,腰是怎样,你不会看到它的生活、它的感情。”

  的确,跟同样会细心地观察记录的生物学家或自然学者相比,朱赢椿看到的昆虫世界,存藏更多生趣及情感,像早期的《蚁呓》中,小蚂蚁不止有幽默可爱的生活小节,也体现出不可逆转的命运漩涡。“昆虫再微小,都是人造不出来的。人可以造飞机、宇宙飞船,却不能造出一只有生命的小蚂蚁。”

  “冬天在一步步迫近,越来越多的生命走到尽头。无论他们曾经多么强大,或者多么弱小,此刻他们都一样平等,一样安静。我终于领悟,大自然在生死面前最公平,因而它的力量也最不可抗拒。于是也更懂得,对尚存的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蚁呓》中这样写到。

  朱赢椿的童年是在苏北的乡下度过的,那会儿没有玩具、也没有图书,只能对身旁的花草和地上的虫子感兴趣。小时候的朱赢椿几乎每天都要观虫,有时候一看就是半天,仿佛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虫。

  中年以后的朱赢椿一直有着观虫情结,不仅经常去观虫,更多的是思考人生。把这些思考的碎片收集起来,给读者以停下脚步的指引,并传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慢下来。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