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欧盟和他的“捣蛋鬼”

  • 发布时间:2014-11-18 20:30:39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杨舒  责任编辑:罗伯特

  英国,由于其地理位置、曾经有过的“光荣孤立”的外交传统、与欧洲大陆的历史矛盾以及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其从来就不是欧盟中“可靠”的一员。

  早在二战结束之初、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联营”尚未创立之前,英国时任外长欧内斯特·贝文就曾有过以英国为主导建立“西欧关税同盟”的设想,但由于英国政界当时就反对任何“超国家”联盟的政治形式,这一设想从未付诸实施。在1958年法德主导的欧共体成立后,英国延续了其对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超然但又希望扮演“平衡者”角色的历史传统,并未积极介入但又渴望施加影响。在欧共体通过市场整合逐渐享受到一体化的好处后,英国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开始向欧洲大陆靠拢。但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陆国家对英国的疑忌由来已久,担心它成为美国用来打入欧共体进而分化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故而分别于1961年、1967年两次拒绝了英国的入盟申请。直到1969年,在坚决反对英国入盟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辞职后,为平衡在欧共体内部实力不断上升的西德,法国等成员国才同意接纳英国入盟,英国才得以在1973年成为欧共体的正式成员。

  此后,英国与欧共体的关系很快就陷入麻烦之中,先后经历了撒切尔时期(1979-1990年)的停滞和梅杰时期(1990-1997年)的波折。尤其在1992年欧盟第一次货币危机爆发后,英国旋即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其在欧盟的信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1997年上台的工党布莱尔政府是英国历届政府中对欧政策最为积极的,布莱尔本人宣称要在其任内“结束英国的孤立并担当欧洲的领导者”,但布莱尔的雄心壮志却在英国民众浓重的“疑欧”情结面前一再碰壁,随后英国与欧盟在伊拉克战争上的立场分歧,以及英国对于“欧洲宪法”的强硬反对态度,致使工党政府最终壮志未酬,英国也错失了一次更深刻、更全面地融入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机遇。

  (本报记者杨舒整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