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财经观察:阿根廷,牛去哪儿了

  • 发布时间:2014-11-15 11:40:06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11月14日电(记者叶书宏 赵燕燕)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亚瓜内屠宰冷库在20年前曾是南美规模最大的生牛加工基地,现如今已是门庭冷落,多数冷库搁置,屠宰线开工不足。作为连接肉牛养殖者与消费市场的中间通道,屠宰冷库的境遇折射着阿根廷牛肉产业的兴衰。

  阿根廷在二十几年前是世界牛肉出口市场执牛耳者。直到2005年,这个牛肉王国的出口量依然位居世界前三。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排名已跌至13位,不及周边国家乌拉圭和巴拉圭。当地有媒体惊呼:“一个时代结束了”。

  ?工厂破产 工人成立合作社

  瓜亚内屠宰冷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一些老工人至今仍念念不忘当年的好时光。“一个月我们能处理6万多头牛,工人一天工作16个小时,虽然辛苦,但是我们有自己的房子,汽车和假期,”阿烈杭德罗对记者说。如今,因上游生牛供应不足,工厂每周仅开工3天,每周只能处理600多头生牛。

  米切尔·阿罗约在工厂已经干了快30年。20多年前那次破产危机中,他与工友们为保住饭碗集体接手了濒临倒闭的工厂,成立了工人合作社。去年,阿罗约被工人大会选举为新一届管委会委员,与其他3名委员共同负责工厂的运营管理。

  90年代中期,梅内姆政府实施的兑换计划(强制实行比索对美元1比1固定汇率)对工业造成严重影响,进口激增,出口锐减,大量工厂负债倒闭,亚瓜内也不能幸免。

  在政府负债资本化和多个投资抢救计划失败后,工人们提出工厂由工人接手并创立了合作社管理模式,即产权国有,工人大会选举管理层,经营上自负盈亏。“刚开始确实很困难,最初两年工人只领取每月20比索的工资和5公斤牛肉,”阿罗约说。但渐渐地,市场对瓜亚内恢复了信心,几年后这里的屠宰量从不到500头增加到6000多头,工人工资也增加到500多比索。

  ?出口限制 工厂遭遇二次危机

  瓜亚内在平稳中度过了10年后,于2006年遭受第二次冲击。随着国内牛肉消费量不断增加,阿根廷政府为保证国内牛肉供应,抑制国内牛肉价格上涨,开始对牛肉价格进行管制,对牛肉出口征税,并对出口量进行限制。此外,农业部还提高了生牛出栏销售的体重门槛,之前的小牛肉出口基本停滞。

  “政府本意是保证国内市场供给,但实际上造成总供给量减少,因为过去利润丰厚的出口被严格限制,国内市场价格又被严格管制,很多农场主放弃养牛改种大豆,市场供应量下降最先殃及的是屠宰场”,瓜亚内屠宰冷库技术顾问安赫尔·丹尼尔·维瓦尔德里对记者说。

  数据显示,从2006年政府采取牛肉价格和出口限制以来,阿根廷先后有120家屠宰冷库倒闭,2010年上市生牛较2008年减少了120万头。据统计,出口“紧箍咒”导致阿根廷牛肉出口量从2005年的77万吨减少至去年的不到20万吨,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从30%降至不到7%。

  据阿根廷农牧业协会统计,过去10年,阿根廷肉牛存栏量减少了近1000万头。与此同时,政府的价格管制也未能奏效,2006年至今零售牛肉价格平均上涨近4倍。

  牛肉王国 如何走出低谷

  近两年,阿根廷通胀加剧,牛肉价格过去一年中累计上涨近51%,为“捍卫阿根廷人的饭桌”,阿政府今年8月再次启用了6年前的策略:限制出口。

  “阿根廷有广袤的草原,我们对每头牛的单位用地面积有严格规定,牛肉品质举世公认,养牛的技术也是世界领先水平,我们需要的是出口政策和稳定的汇率”,安赫尔对当前的状况不无惋惜地说。

  当地农牧业专家认为,出口限制使养殖者缺乏生产激励,进而导致牛肉产业规模整体萎缩。实际上,过去10年国际市场牛肉价格和需求不断增长,未来国际需求还会增加,当务之急是调整政策,做大产业规模,提升阿根廷的供应能力。

  除了政策层面的约束,阿根廷牛肉产业还面临新的挑战。高通胀迫使阿根廷人减少牛肉消费量,同时改变着人们吃肉的饮食习惯;阿根廷的传统出口市场也开始被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取代。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