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乡村不一般
- 发布时间:2014-11-05 07:32:17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刘久锋
“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红柱子、白灰墙”的黔北风格新民居,在青山绿水间,成为革命圣地遵义一道亮丽的风景。近日,“踏着红军足迹·感知遵义变迁”记者采访团来到贵州省遵义市的湄潭县和余庆县,感受了不一样的新农村。
“田家沟,田家沟,以前是个穷山沟,水稻种了几百亩,三年不如现在一年收;羊肠小道泥巴路,娃儿读书躲在屋;大小劳力都出动,年底算账还要出。”54岁的村民谭世才给记者唱起了当地流传的民谣。谭世才介绍,这首民谣正是田家沟30多年前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当年的贫穷,1985年,谭世才离开家,到镇上做起了家电维修,后来又到广东珠海等地的餐馆打工。
2006年湄潭县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谭世才看到家乡有发展的机遇,加上有餐饮行业打工的经验,便掏出自己全部积蓄,回到田家沟办起了农家乐,2007年又带头成立田家沟旅游专业合作社。加上自家的茶园收入,如今,谭世才家一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仅仅今年国庆期间,老谭家的农家乐就接待1000多名游客。
像老谭一样,田家沟42户216名村民,在这几年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茶园户均达到8亩,人均2亩多,家家户户因茶走上了致富路。
田家沟仅仅是遵义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1年以来,遵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持续深入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有力推进了全面小康建设,找到了一条奋力冲出农村“经济洼地”、构建农村“精神高地”的有效路子。
余庆是“四在农家”的发源地,也是当年红军3次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2001年为顺应广大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意愿,率先开展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点燃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西部典型”和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典型。
在松烟镇扶贫生态移民点的白沙水乡,180栋别墅在述说着这里的变化。农户投一点,政府帮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统一规划、统一培训施工队伍,农民自愿搬迁,选择施工队伍成就了这个新村现在的面貌。
“村里的卫生自来水、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都已全部覆盖,老百姓们都已经入住了。”松烟镇党委书记卫长林告诉记者,村里还建设了文化广场,不定期地举行道德讲座和各类活动,在提高老百姓素质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把农民的房子变成再就业的工具。”这句话在白沙水乡变成了现实。如今,这里的村民不仅种植烤烟,还经营起家庭旅馆。每到周末,每家每户的客房供不应求。
在两年的探索实践中,余庆县以标准化建设为新起点,以阳光水岸、白沙水乡等一批高规格创建点为试点,坚持“贯标和制标相结合、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并举”的工作方针,把以往的创建经验逐步总结为规范的创建标准,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
十余年风雨阳光路,“四在农家”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越走越好。截至2013年6月,遵义市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8884个,覆盖全市225个乡镇1680个村,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85%以上。今年,该市围绕“巩固提高、丰富内涵、提升品牌、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启动了134个“小康示范型”精品点和400个“普通点”。在“十二五”末,全市将实现集中居住村寨创建全覆盖。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