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史 看景入景
- 发布时间:2014-11-02 06:06:29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国有史,家有谱,器物、制度、思想皆是文化,而典籍则将这三方面全部囊括
中古时代的某一天,敦煌,一名抄经郎手抄完达摩禅法的《二入四行论》,仍未收到雇主的佣金,他灵机一动,在经文后面附上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
和同时期其他敦煌学子在抄录诗文时留下的小诗一样,这首诗也被称为学郎诗;而这份经书,是现存4至11世纪敦煌纸质文献的一部分。敦煌遗书存世6万件,国家图书馆藏有1.6万件。其中50多件精品,带着他们的故事,组成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敦煌展厅。
“国有史,家有谱,器物、制度、思想皆是文化,而典籍则将这三方面全部囊括。”敦煌研究学者、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林世田说,拥有1911年前的典籍4000多万册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典籍大国。通过典籍,一条历史脉络就此展开,一趟文明之旅已经启程。
今年9月,国家图书馆从3000多万册(件)馆藏中精选800余件精品,组建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首次展览。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金石拓片、敦煌遗书、善本古籍、舆图、样式雷图档、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西文善本、名家手稿、中国古代典籍简史等9大展览同时展出。初看,会觉千头万绪;几遍后,蓦然发现展厅之间相互辉映,古代抄本、刻本与拓本相互贯通,完整的古代历史波澜壮阔地显现。
举个例子,同是《文选》,敦煌遗书30卷,宋元善本则有60卷。为什么体量改变如此之大?因为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根据无数写本充分校勘、完善,才有了最终的雕版刻本。在这之前,文献的保存流传主要凭借手抄;印刷术的运用,开始了对前代文化的系统整理与继承,自此,写本时代进入刻本时代。
在善本古籍展厅,每件展品的故事前后呼应,组合成不可比拟的信息量。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收录了她存世50首诗中的49首。密密麻麻近50个藏家印章,体现了这名有争议的美女诗人在后世的热度。
晋代陆云所撰《陆世龙文集十卷》的宋代刻本,众多红色印章里有一方墨色的颇为惹眼,这是明末清初泰兴县收藏家季振宜的章,展厅藏品中能见到的墨色印章基本都来自于他。
同为藏家,明代的项元汴特别爱盖章,项元汴印、项墨林鉴赏章、墨林项季子章、神品、天籁阁……恨不得在每件古籍上盖上自己的累累印章。后世藏家数落他:“钤印累幅,犹如聘丽人却黥其面”。
这是一部收藏史,流传有序、名家递藏。一边藏,一边修,宋代书籍装帧是蝴蝶装,书脊处不上线,涂抹糨糊,翻动起来像是蝴蝶的翅膀,但因为书脊处易脱落,藏家会将其改装成包背装或者线装。
这是一部经济史。浙江、福建、四川等刻书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这是一部人文史。当代人喜欢刻前代题材,宋代刻唐诗,元代刻宋词;明代藩王不能参政,多研究文化、医药;元代刻本多用赵孟頫字体,浙江刻本爱用欧阳询字体。
有意思的是,有人会裁掉自己不喜欢的前世藏家印章,补上一块,再盖上自己的章;也有人会伪造前世的名家印章,来抬高典籍的身价。
最爱在藏书上题跋的郑振铎,在拿到一本清乾隆刻本《春雨楼集十四卷》后写道:“求之不出,越一载乃以千金易得之,挟书以归喜可知也”。当代行家一看到这旁逸斜出的满满题跋,就知曾是郑振铎的收藏。
在这里,“图书是文字的博物,博物是实物的图书”。纵跨3000年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传承有序,源远流长。
“每次看到敦煌经书,我会想起一位叫道真和尚的补经人,藏经洞中的他是湮没在历史中的脊梁。”林世田说,我们的民族正是由无数脊梁组成的。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