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 发布时间:2014-10-28 02:29:4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申保珍李丽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开闸调水。水源区目前水质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水护水?如何保证受水地首都北京的用水安全,实现一江清水送北京?近日,记者走访陕西省南部三市汉中、安康、商洛,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陕南地区保护水质、涵养水源的情况。

  治根本:水土流失危害不除,涵养水源就难以保证

  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在水质

  有人这样比喻,假如全球人均拥有一瓶水,中国人均则只有一杯水,而北京,人均只有一口水。为缓解北京市用水紧张局面,南水北调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有东、中、西三条线路,其最终目的是为解决黄淮海流域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问题,其中中线工程明确为饮用水源,东线为工农业生产用水兼顾生活用水,西线主要是生态用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也是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范围最广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水质保护好坏,直接决定着作为饮用水源的中线工程的成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陕南的汉江,约占调水量93亿立方米的70%。尽管汉江被誉为中国“七大水系”中“水质稳居最优”的河流,但这片绿茵之下,仍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自然、人为和其他因素,影响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据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确认,汉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39万平方公里,年输长江泥沙达1.2亿吨。水土流失严重,不仅使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而且造成大量土壤残存化肥、农药等进入河道,污染水质。水土流失危害不除,水质就难以保证。做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这是历史赋予陕南人民的神圣历史使命。

  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从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简称丹治工程),旨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水源区水质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12年,国务院又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继续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陕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张秦岭介绍,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十一五”以来,陕南3市28县(区)先后列入南水北调水源地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保护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质、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为目标,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工程建设。2013年出台的《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更有力地促进了丹江口水库上游水源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经过不懈努力,南水北调水源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区水质稳定达标。一组数据也许可以充分说明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任务之重,效果之显著:丹治工程一期、二期共治理小流域47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新增林草措施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提高16.4%。

  勉县水保站站长罗雪峰告诉记者:“在小流域治理建设中,勉县积极开展坡改梯筑坎技术示范,通过石坎、水泥空心砖筑坎、预制件护坎、PP编制袋筑坎、土石坎结合、草皮护坎等筑坎示范技术,探索汉江上游水土保持的新方法。”

  通过修堤、修地、修渠、配套坡面和沟道水保工程,层层设卡,节节拦蓄,有效拦截了泥沙,控制了土壤流失。据监测资料,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2800多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800吨,由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

  破难点:要保持水源地水质,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污染治理是南水北调最艰难的持久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保护工作,明确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调水方针。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颁布了《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纳入《陕西省秦岭生态功能区规划》。

  为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2012年陕西省全面启动了汉江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今年4月,陕西又划出水质“红线”确保清水北上,出台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要求径流量16亿立方的丹江,至2017年底,也像径流量达273亿立方的汉江一样,出省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为此,陕南一大批企业因为排放不达标上了关停的“黑名单”,转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一场水源地的“净水”保卫战联动展开。

  水源区三市关、停、并、转、迁了370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同时,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及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居住区环保设施。目前,水源区市、县(区)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已全部建成运营。

  记者在安康市石泉县杨柳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区看到,周围数十户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由管道排入山坡间的三格化粪池,沉淀后再排入栽有莲藕等水生植物的降解池塘,污水过滤净化达标后用于蔬菜、林果等农业生产。石泉县水利局局长胡学军介绍:“像这样几十户或十几户为一组的小流域、多类型的潜流式人工湿地,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解决了生活废水对附近汉江水源的污染。”

  石泉县采取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工程,确保污水不出小流域,污水不入大汉江。在杨柳社区上坝村12.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通过砂石沉淀、厌氧、植被净化、生物降解、水草沟、植被过滤带等诸多以阻滞、降解、吸纳降解等措施,将污染的水治理成达到二类地表水标准后排放。

  汉中市全面实施《汉中市汉江流域污染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改善城乡环境,保护一江清水,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逐步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上升为对水源区水质的最大威胁。陕南地区要养活近千万人口,又是陕西分量极重的“粮油基地”,水稻、油菜的产量占到全省的70%以上,农药和化肥用量相当大,加之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损失氮、磷、钾,迫使农民增加化肥的投入以维持产量平衡。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总工程师刘利年介绍,水土保持工程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主体地位已彰显出来,有效拦截了地表径流和流失的表面土壤,变“三跑田”为“三保田”。现在水源地每年拦截流失土壤5000多吨,控制面源污染物下泄率达40%。

  水源地的水质到底保持得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是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因水质优异,被选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而丹江口水库的水都来自发源于陕西的汉江和丹江。长江委汉江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胡甲均告诉记者:“怎样才有好的水?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游做好水土保持,才有我们这里一库清水,也才有清水输送北京。”国务院南水北调办9月对外公布的考核结果显示,作为中线源头的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II类要求。

  管长效:既要治理一片流域,也要富裕一方百姓

  水土保持必须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

  要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陕南三市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劳,他们既要保护环境,还要忍受为维护良好环境所损失的发展机会,如关停大量工业企业、禁用化肥农药、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等。石泉县副县长唐锡富介绍,当地农民有种植黄姜的传统,但黄姜加工会造成水质污染,为了保护水质,不得不停掉这个产业。

  张秦岭说,如果仅牺牲水源地人民的利益,这样的水土保持不会长久,也必然会反弹。水土保持、水土治理必须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必须在治理一片流域的同时,要富裕一方百姓,这样水土保持的成果才能长远持续。

  在宁强县熊家沟小流域治理区的肖家坝村,72岁的村民詹建新告诉记者,以前是“沟沟田,缺水源,种粮望天收”。肖家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以来,进行了坡改粮梯田,新建了蓄水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肖家坝村村主任王文平说:“愿意种地的村民继续种地,每亩能多收几百斤,不愿意种地的可以流转出去,每亩有600元的流转费,以前白送都没有人种。现在基础设施好了,有公司愿意来规模经营了,村民还能就近就地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小流域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园”大规模综合整治,在宏观上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统筹考虑经济建设与改善生态的关系;在微观上注重对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白河县裴家河小流域除了荒坡就是秃山,没有像样的土地,没有稳定的水源,天旱缺水,下雨成灾。而流域内的天宝村也是典型的山区落后村。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数百亩连片治理水平梯田在山坡上铺展,层层等高石坎,条条田间公路,水渠纵横交错,治理水土流失达4平方公里。以天宝村为核心的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正在形成,已建成茶园350亩,建成核桃园、茶园、名贵药材等经果作物1700余亩,规范养殖牛羊猪禽6000余头只,天宝村三组组长许立成告诉记者,村民居住条件变好了,都搬到山下的移民社区,示范园区里有200多村民常年打工,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据调查,“丹治工程”重点治理的小流域,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亩产增加147公斤,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核桃、板栗、良桑、银杏等区域经济特色产业都是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逐渐成形的,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绿色财源,使水土流失区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走上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统一、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谋长远:科技示范见实效,教育引导树理念

  水源地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维护

  每逢假期,丹凤县竹林关镇桃花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就游人如织,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丹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水保项目,也是陕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

  两年前桃花谷曾被洪水夷为平地。丹凤县副县长张孝义说:“当时雨很大,由于两边山上没有太多的树,洪水很快冲下山,整个山沟成了河。”洪灾敲响了水土保持的警钟。

  桃花谷先后实施了丹治工程、地灾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等工程,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式变化后,按照“水保生态、科技示范、治理污染、休闲旅游”的思路,探索出一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示范的新路子。

  据丹凤县水保站站长雷锋涛介绍,核心区域内实施水保治理和科技示范工程13类52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他们建立了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覆盖,通过发展高效示范农业,带动休闲旅游,结合滴灌、喷灌和管道灌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了年产80万公斤的经济果园。

  为什么要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张秦岭说,就是通过科技示范的力量,让农民实实在在见到水土保持的效果,分享到水土保持的成果。如今桃花谷园区各项水保措施布局合理,各类工程和措施建设比较规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园区已建成1932亩桃园,辐射带动竹林关镇州河北村建桃园600亩,洞底村建杏园400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园区发展高效示范农业,带动休闲旅游,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村民王全德见到记者后高兴地说:“现在我们这里是真正的‘桃花源’,一到周末城里人都到我们这里来旅游休闲。”王全德带着儿子一起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最忙的一天有30桌,一年净赚个5万元没有一点问题。”

  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的作用,也使更多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到水土保持的建设中。汉滨区三条岭水保科技示范园,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现代农业示范、循环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进了两家企业和林业局共同经营管理,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

  不久前,陕西省首个水土保持科普馆开馆,馆址选在位于西安城区的汉城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希望更多市民了解水土保持,树立环保生态理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代价高,一直是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

  只为一江清水送北京,不仅需要水土保持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更多人的参与和自觉行动,需要水源地人民从不乱扔垃圾、不乱倒脏水做起,也需要受水地人民从珍惜每一滴来之不易的清水做起,这样才能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维护。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