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汉江流域新机遇 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 发布时间:2014-09-23 04:31:4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省宜城市位于汉江中游,汉江从北至南贯穿宜城全境59公里,为宜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宜城人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河。“要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表示,要将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明确为襄阳城市发展的新定位。
伴随着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宜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宜城农业部门也不例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宜城已成为襄阳市乃至汉江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转区和延伸地。近年来,宜城农业部门抢抓“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机遇,抓住“高效、生态、优质”这条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发展园区农业、突出龙头带动、实施标准化生产、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铸造强有力品牌,迅速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规划先行,打造“五大农业园区”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襄阳的未来,更是宜城的未来。在宜城市委书记李诗看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必须实行园区集约化经营。2014年4月,宜城市完成了《湖北宜城汉江流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跨出了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坚实一步。宜城市各部门齐肩并进,将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新农村社区“三区”有机衔接,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特色明显的五大农业产业园区。
宜城市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规划总面积1300公顷,现已开发430公顷,加工涉及大米、花生、棉花、蔬菜、畜禽、食用菌等八大类农产品。园区已纳入了湖北省“四个一批”重点工程,并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的称号,今年上半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先进县”称号。通过完善基础设施,9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园区,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流水西瓜甜万家,宜城流水镇的西瓜综合开发产业园是全国闻名的西瓜基地,西瓜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达2亿多元。通过配套建设流水西瓜研发基地、育苗基地和生产基地,已实现流水西瓜产业的品种多样化、育苗工厂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供应周年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综合化。
刘猴镇是湖北省生猪养殖第一镇,刘猴生态循环种养产业园年出栏生猪46.24万头,年生猪交易量达60万头,是鄂西北重要的生猪交易中心。依托刘猴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通过养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发展有机蔬菜瓜果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成生态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
“孔湾白菜”、“王集甘蓝”享誉省内外,以孔湾镇、郑集镇、王集镇为核心的汉江、蛮河沿岸常年露天蔬菜种植复播面积27万多亩,总产量达到6.18万吨,总产值5亿元以上。以万亩蔬菜标准基地为单元,推广全程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建成绿色蔬菜产业园。
宜城小河镇和郑集镇是整镇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乡镇,这里建有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园,通过集聚力量、集中资金、集成技术,以万亩示范片建设为基本单元,落实抗灾增产技术,推广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推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敢为人先,大力扶持“新型主体”
“寥寥数人驾驶着播种机、收割机在数千乃至上万亩耕地里忙碌,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绿油油的娃娃菜,一字长龙排开等待进镇采购西瓜的大货车,漫山遍野顺着竹竿往上攀爬的葛藤……一幅幅唯美画面显现出宜城农业发展如星火燎原之势,得益于新型主体的不懈努力。”宜城市市长郭静向来宜考察的同志这样介绍着宜城农业的发展。
宜城许多渴望创业的农民纷纷尝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凭借敢为人先、精准定位、大胆探索,宜城市家庭农场实现了“五个率先”:一是率先推出湖北省首个家庭农场工商登记管理办法,允许家庭农场注册资本“零首付”;二是率先发展襄阳市首批4户家庭农场;三是率先成立湖北省第一个家庭农场协会;四是率先制定全国第一个家庭农场专用标识,免费制作统一标识牌;五是率先与金融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宜城国开村镇银行为家庭农场提供专用低息贷款。宜城市家庭农场协会通过集聚会员闲散资金成立担保公司,以此作为政府、金融部门和家庭农场之间的纽带,为会员担保融资,解决其资金困境。目前,已成功帮助158户会员落实贷款2500多万元。
宜城市抢抓资本投向现代农业的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截至7月,新引进并注册种植、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公司51家,投资总额20多亿元,其中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的37家。全市现有40多家基地种养、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质检和物流贸易的企业落户农村,近60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除引进企业外,宜城市还着力实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提升工程,指导扶持6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升级为农业公司。
为了发展、留住并服务好农业企业,自去年4月起,湖北省启动“双基双赢”合作贷款试点。宜城市副市长何晓波自豪地介绍起试点工作在宜城开展以来的成绩,“全市共发放‘双基双赢’合作贷款32468万元,授信金额48897万元,建立信贷档案408份,403户小微客户、家庭农场主得到了实惠。在试点推进和全面推广‘双基双赢’工作中,宜城市将此作为打通农业企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是能源,家庭农场、专业合作和现代农业企业是机车,合力拉动宜城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完善标准,确保群众“舌尖安全”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标准化,土地规模化流转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一,让农民“抱团”、土地连片,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宜城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8.5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3%。刘猴镇引进的胡坪现代农业公司一次性流转土地2万多亩,建设种养基地,形成“春开药桃花,夏产葡桃果,秋收中草药,冬食生态肉”的产业格局。
标准化农业离不开农机的贡献,宜城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全程全覆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3.5万千瓦,拖拉机达到6.8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18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70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20.5万部。农机拥有量的增加促进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上半年完成机械耕整76.8万亩,机械收割小麦61万亩,机械插秧21万亩,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了75%以上。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必然要求。宜城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领导小组,各乡镇设立技术指导与推广小组,形成了市、乡镇联动服务网络,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宜城市制定了流水镇西瓜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质量管理标准、农资管理措施等指导,并实行了生产管理备案制度,年检样品达到800多个,从源头上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宜城南营办事处南洲村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郭忠成介绍说:“以前大家在搞鳖稻共养时,各种各的、各养各的,品种不一、米质不同、鳖大小不一,卖不上价!通过统一种养标准化操作流程,种养出来的产品最接近原生态,品质高、口感好。目前,合作社生产的无公害甲鱼、大米、小龙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广受关注。”
重视科技,当好农民的“贴心人”
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作用显著。
宜城市农业局设立的“农技110”、农村综合信息库等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通过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效用,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当好农民的“贴心人”,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宜城市十分重视科研的重要性,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院校签订科技服务协议,聘请专家常年指导农民种养生产。湖北省“阳光工程”在宜城实施以来,每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万人次,农业专项技术培训3000人次。农业企业从山东、浙江等地请来技术人员坐镇园区搞试验示范,现场指导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流水镇还分批组织2000名瓜农赴山东等地考察大棚西瓜生产,在当地专家的指导下,大力推广无籽西瓜,引进“金皇后”、“伊丽莎白”等礼品瓜,适当扩种早、晚熟瓜,压缩中熟瓜面积。
通过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意义明显。
叫响品牌,积极响应“三年倍增”
只要提到“襄大畜牧”、“流水西瓜”、“宏全牧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宜城,这些已经被烙上了鲜明的“宜城标签”。宜城市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市,农业总产值84.8亿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全国生猪养殖大县,发展品牌农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态势。
“玉莲”芝麻油、“李方忠”禽蛋、“大山合”菇菌等企业的6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级著名商标;“楚宜”大米、“楚谷香”菜油、“楚鑫”花生油、“新美”禽蛋等20余个产品获得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2013年5月,“流水”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14年7月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优质农产品。
湖北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襄大”牌是中国驰名商标,猪肉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培根产品在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最佳形象奖和最受消费者喜爱奖。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7.87亿元,创利税1.69亿元,预计2014年销售收入会突破百亿元大关。
宜城市呈现出区域性发展、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发展趋势,已形成“一镇一品”或“多镇一品”,形成以粮油、畜禽养殖、食用菌、瓜果蔬菜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和万亩优质水稻、瓜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猪等十大基地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品牌市场认可度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孔湾镇1.5万亩露地娃娃菜标准化基地,小河镇和郑集镇两个万亩绿色稻米基地……形成了“孔湾”娃娃菜、“小河”稻米、“流水”西瓜等一批叫得响、走俏全国的品牌。今年,流水镇亩均西瓜收入突破2000元,最高达4000元/亩,西瓜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65%以上,281家瓜农西瓜收入突破10万元。莺河村六组,仅西瓜收入就达230多万元,成为宜城第一个西瓜收入过“双百万”的村民小组。此外,宜城市农业品牌发展还具备天然生态优势、良好的交通地理优势、品牌建设的科技优势、楚国发祥地文化优势,优势产业集群和标准化生产也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襄大农牧咬定“百亿”目标不动摇,是“三年倍增”计划的领头企业和旗舰企业。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忠表示,各县(市、区)要认真学习“宜城经验”,进一步扩面、增量和提速,切实完成市政府提出的“整镇推进、整体推广”的具体要求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到2016年冲刺2000亿元的目标。
本版图文由宜城市委宣传部、农业局提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