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铁腕治污”书记落马说明什么?
- 发布时间:2014-10-27 02:31:31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家之言
“铁腕治污”收获的,很可能不过是消极的执行、机械的应付。长官意志、缺乏长远规划的治污,注定行之不远。
一场风暴式的大气治理自2011年年底在邢台启幕,主导者是时任市委书记王爱民。今年9月,王爱民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其高调推进的治污也发生微妙变化。据媒体报道,邢台钢铁曾被关停的两座竖炉也重新开工,西部山区部分被关停的石子、石材厂也重新复工。而此前,邢台曝出为退出污染倒数第一拉横幅庆祝一事,这也从侧面说明,邢台的污染现状仍没有本质改变。
从目前情形看,此类运动式的“铁腕治污”,显然不可持续。这一方面固然与积习难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运动式治理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长官意志、缺乏长远规划的治污,注定行之不远。
王爱民此前采取的诸多治污举措,并没有跳脱疾风骤雨“搞运动”的逻辑,人、财、物消耗巨大,却收效甚微。而究其根源,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嫌疑。比如,“全民扫垃圾”、“全民洗城”,不仅劳民伤财,也缺乏科学性。尽管很多人明明知道,类似“一阵风”式的治理不可持续,却也不可能停下来,甚至连建设性的意见也不可能提出来。高压之下,当地各级各部门能够做的,只能是层层抓落实,哪怕是做做样子。
“铁腕治污”收获的,很可能只是消极的执行、机械的应付。既然压力或动力,全部来自于“一把手”,来自于运动式治理,化解压力想必也很简单,只要“一把手”的权威发生变化,则一切都会翻转过来。这些,从王爱民落马之后,当地部分污染企业卷土重来,“全民洗城”不再坚持,可见一斑。
可见,问题不在于治污时的手段有多么强硬,而在于有没有形成一种全民治污的共识,能不能找到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考虑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制度化路径。
如果仅仅因为王爱民的落马,“铁腕治污”骤停,关停的污染企业出现反弹,也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治污关键是要靠制度,靠“依法治污”,通过严格执法而树立环保法规的刚性和权威,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持依法治污,并持之以恒,邢台才能真正摘下“污染倒数第一”的帽子。
□黄羊滩(媒体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