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荐而不保受质疑和稀缺性下沉 保代金领褪色

  • 发布时间:2014-10-24 09:19:2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期发文正式宣告保荐代表人(以下简称“保代”)的考试门槛将降低,一时间引起了市场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热议。保代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是一个神秘的角色,由于具有稀缺性,保代被认为是金饭碗,他们的身价最高时仅转会费就高达200万元。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保代的光环日渐褪色,如今准入门槛的下调意味着保代数量在未来将极速膨胀,价值和重要性势必下滑。

  起步 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资本市场从1990年沪深两市开办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不过,保代诞生的时间却并不是很长,大约有十年的光景。

  保代登上中国资本市场历史舞台的时间是在保荐制出台的第二年,即2004年。2004年3月2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首次启动了关于保代的准入考试,当时报名的1549人中共有614人通过了考试,考试的通过率达到39.63%,这个近40%通过率也成了迄今为止无法超越的最高值。

  保荐制的推行催生了保代这个群体,而真正让保代戴上光环的却是中小板的设立。在保代诞生的两个月后,深交所正式开设中小板,这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启了一扇大门,从此,市场对保代的需求开始逐步升温。

  “由于两个保代才能推荐一个IPO项目,部分券商开始大量招聘保代。特别是受必须有两名保代才能注册保荐机构这个条件的刺激,一些拥有保代数量与其实力严重不相符的券商更是不惜成本地招聘保代,开出年薪不低于50万元的比比皆是。”网名为“微笑刺客”的知名资深保代回忆道。

  由于薪资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保代也因此被贴上了“金饭碗”的标签。

  提速 身价一再被拔高

  经过两年的发酵,保代的身价并没有回落的意思,而是在制度红利的推动下快速上涨。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06年,保代的年薪一度涨到上百万元,转会费也高达数十万元。当时国金证券为了招揽人才,一下将保代的年薪从20万元调高到80万元,而国信证券则是对保代开出了超过100万元的年薪价码。

  事实上,保代的身价在2006年出现飙升与非公开发行股票制度的启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2006年5月,证监会首次规定上市公司可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增发股票,由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较为宽松,甚至未对盈利做出要求,所以这也成了上市公司最主流的融资方式。“IPO业务和再融资业务都需要保代签字才可以上报,项目的大量增加使得市场对保代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保代的身价由此出现大涨。”微笑刺客表示。

  即便是在今天来看,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年薪,也依旧是一个不菲的数目。那么,在八年前,券商为何敢不惜重金去招揽保代呢?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当时一个IPO项目就可以为券商赚得上千万元的收入,且一个再融资项目也能创造几百万元的收入,所以即便在保代身上投入100万元的成本也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虽然保代在2006年已成为众人艳羡的角色,但此时危机也开始来临。2007年初,证监会首次对保代开罚单,这也透露出监管层将更加重视保代的执业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12月7日,因财富证券将南岭民爆(002096)的IPO发行价写错,导致深交所交易系统显示的发行价与发行公告价不一致,造成投资者的申效无效,证监会一怒之下暂停接收该项目保代推荐的其他项目,时间为六个月。

  顶峰 荐而不保受质疑

  如果说保代的危机是在2006年开始潜伏的,那么集中井喷的时间应该是在2010年。

  创业板在2009年底的启动造富了一大批原本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家,创业板在高成长性的刺激下,估值被无限拔高,这对市场形成了巨大的诱惑。一位业界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仅中小企业对上创业板跃跃欲试,就连地方政府也把上创业板当成了政绩的考核指标,纷纷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上市”。在各路利益的驱动下,有些不达条件的企业开始暗中创造条件上市,而这其中,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保代也动摇了道德底线。

  2010年3月17日,已经在创业板完成发行工作的苏州恒久因受到媒体质疑被证监会临时叫停挂牌,最终该公司因核心专利失效而与上市失之交臂,不得不退回募集资金。更有甚者,财务严重造假的胜景山河更是在挂牌时东窗事发。这些问题案例的爆发对保代这个群体造成了严重的挑战,保代开始备受质疑。

  其实,市场频频出现问题IPO项目与肩负尽职调查责任的保代失职有脱不了的干系。西部证券的一位老投行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咨询时表示,“有些保代其实连项目都不看就负责签字,他们甚至不需要去证券公司上班,在项目发审会时也从来不发言”。

  更奇葩的是,有保代还是当老师的,他只是挂靠在证券公司,只要他签字的项目过会后就能获得几十万元的收入。据了解,在保代需求旺盛的2010年,一个保代同时负责四五个IPO项目的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保证项目质量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虽然IPO项目的问题在2010年集中爆发,但是保代的身代也因为市场的需求量剧增,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据上述投行人士介绍,“2011年是保代最值钱的时期,年薪不会低于200万元:月工资大约为两三万元,每月津贴10万元,项目的签字费50万-80万元。而且即便没有项目,公司也基本会在年终奖上补齐,以让保代的年薪高达到200万元左右”。

  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当时1864位保代最活跃的100位精英保代中,他们的平均年薪为608万元,最低的也有258万元。

  滑落 优势和稀缺性下沉

  在2010年达到顶峰后,保代的身价开始由盛转衰,尤其在2012年特别明显:一方面是因为证监会放开了一个保代只能签一个IPO项目的规定,保代的稀缺性由此开始下沉;另一方面,IPO的暂停影响了市场对保代的需求。

  2012年3月15日,证监会发文规定一个保代可以同时签两个IPO项目,尽管还只能同时签一个主板项目和一个创业板项目,但这却让保代的稀缺性大幅下降,保代的贬值大势已无法扭转,加之2012年8月后IPO基本处于暂停状态,这又加速了保代的贬值。

  保代身价的贬值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津贴上。IPO在2012年暂停两个月后,中信证券就宣布取消保代每月2万元的常规津贴。同年,兴业证券也对保代津贴进行了调整,将每月统一为6万元左右的保代津贴下降至2万元(有项目的保代的津贴下调到4万元)。一位太平洋证券投行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咨询时表示,目前大型券商基本上已经取消了保代津贴。

  如今,中国证券业协会下调保代的考试门槛后,保代将迎来一次大扩容,这必将再次冲击保代高高在上的身价。此次,中国证券业协会是将报名考保代的条件从“必须有两年以上投行从业经历”下放至只要是有证券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均可报名。受此刺激,各大券商报名考保代人员的数量达到了史上最大规模。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某些券商甚至连公司前台、营业部的人员都纷纷报名考保代,盛况空前。褪去保代身上的光环已成了必然趋势,或许这也正是监管层此次放开保代准入门槛的意图。

  北京商报记者 叶龙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