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乡村『讲古』人

  • 发布时间:2014-10-22 02:31:5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讲古”是当地人讲故事的意思。在闽北光泽县这个有4000年历史的地方,乡村民间文化极为丰富。劳动人民口耳相传,又经过一代代人的加工、丰富、完善,许多故事日臻精美,成了乡村民间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故事大多是人们与自然抗争,与地主恶霸斗争,赋于日常农家生产生活中的真善美,饱含人生的智慧哲理的内容。在过去没有电视、广播、报纸、电脑、手机的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讲古”是乡村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节目。工余饭后,村头老樟树下,夜晚的晒谷场上,劳动歇息的田埂边,打柴山中的空间,还有家中的厅堂,都有人绘声绘色地在“讲古”。讲的人声情并茂,听的人津津有味,随故事中的人和事或喜或悲,或笑或忧。

  而这些故事的传承,“讲古”人功不可没。过去的年代,几乎乡村人居的地方都有会“讲古”的人。这些人往往是村中年岁较长,德高望众,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大多有口才,识文断字。余书本就是这样的“讲古”人。他今年76岁,个子不高,皮肤黧黑,手脚粗糙,一看就是长年在地里劳动的人。小时家中贫苦,但父亲咬着牙把他送到私塾读了三年书,并给他取名叫“书本”,意味着要读书有文化之意。余书本读书很用功,三年私塾学了不少东西。到解放后他去参军6年,回来后就在村里当秘书。

  崇瑞村的吴家洋自然村是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二三百人的古老村庄,过去人们南来北往都经过这里歇歇脚,村与村人来往比较频繁。余书本小时就听了不少故事,后来读了书对故事更有理解能力。到处听人讲,用心揣摸,不断提炼,记在肚里的故事也日渐丰富。后来一个个“讲古”的老人去世,让他怀念,留下的故事更让他珍惜。他自己也开始“讲古”,平时劳动时许多人爱跟他在一起,为的是听他的故事。晚上他家门口厅堂上围坐着很多人,等着听他讲故事。

  他很能讲,口才很好,村里人夸张地形容他“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道”。从他讲述的故事就可以证明。他讲的故事内容很丰富,范围很广。如有神话故事的“何公菩萨传说”、“槠将军”,有祖辈创业的“笑山公的故事”,有当地村名的“吴家洋为何没有人姓吴”,有助人为乐的“诸公桥的传说”,有财主害穷人的“断腰田”,有寓言故事的“天上为何不下雨”等等。一个个故事经过他的口才发挥,变得有滋有味,诙谐有趣。常常是让人听了哄堂大笑,老人孩子齐乐。在过去那每天工分只有一二毛钱,肚子填不饱的年代,人们说听他的故事能当饭吃。在那个年代,他的故事是村里人们的精神食粮。

  这些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现代文化的东西到了乡村,为他的故事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他更是爱讲。可是村里的人大都外出,听众也没有了。现在他老了,经常在站在家的门前,站在村口的老苦槠树下,望着自己生活几十年的这片土地,他心中充满了感情。一生都在“讲古”的他不愿意那么好的乡村文化,那么多传了多少代的民间故事在他这一代就失传了。

  从今年开始,他把肚子里的故事一点点写下来,打算编成《余书本故事集》。他说他还要接着写,留下村中这份民间故事记忆的“乡愁”,让传承千百年的乡村“讲古”文化延续下去。王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