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个美丽村庄是怎样建成的?

  • 发布时间:2014-10-22 02:31:5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张凤云

  低山、丘陵,交错成一道道山湾和山坳。山坳里几块弯弯的田,种着应季的各种作物。散落在湾坳与梯田里的农房,黑色的瓦、白色的墙,翘檐加上红色的门窗,顿时明丽了起来。

  这就是金桥村,湖北省远安县荷花镇最边远的一个村庄。然而一年多前,这里九成多的村民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的土坯房里。人们从山上刨点儿土特产也卖不了几个钱。变化从何而来?近日,记者走进这里,一探究竟。

  “房子不漏雨,晚上可以睡个踏实觉了”

  “屋顶都是泥瓦盖的,每年都要找瓦工修,要不然一下雨就漏,晚上都不敢睡踏实了。那些出去打工的,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担心就不用说了。”一进村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玉军就说起了原先的状况。

  他说村子的变化是从2013年的初春开始的。当时安远县正在进行土坯房改造,他觉得这是个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好机会,于是从村“两委”班子会,到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再到村民大会,带着全村人忙活了好一阵子。

  跟着老董转过了各个屋场,又来到了村委会。院子里依然是多年前的青石板铺成的台阶路,很多地方长了浅浅的一层青苔。看见董玉军进来,一只大黄狗立马迎了上来。

  “我养的,时间长了不回家这狗就来找我。那会儿压力也大,经常不在家,就在办公室支张床睡。”董玉军说,土坯房改造虽然政府有补助,可真要动工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一次组织开会,有人就问了,‘住好房子谁不愿意?可是钱从哪儿来?’”董玉军说他也是村里生村里长的,这个他也明白,整房子是大事儿,对于这偏远山村的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

  为了省钱,老董和村民们动了不少脑筋,用旧房小瓦组建仿古小翘檐,代替成本高的马头墙;自制了模具印制仿古瓦口,用挂檐刷红漆代替增蒙红檐……董玉军还当起了义务采购员,大到瓦片、涂料,小到胶布、钉子,将样品一样一样带回村让大家选,翻来覆去地比较质量和价格。“咱山里人,挣点儿钱不容易,花起来也就格外在意。”老董说。

  “这些年村里年轻人出去的多,我们就和村民商量成立了互助组,动员老百姓互助帮工。换瓦、刷墙这些自己都能做,可以省不少钱。”老董说,现在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房都改造完了,每户算下来也就五六千块钱的成本。

  “没白忙活,很多土特产都卖上价了”

  沿着村路走下去,间或能看到路边儿上村民种的桑树。隔着一条窄窄的村道,一片池塘里的荷花星星点点地开着。

  “还有一些养蚕的,不多了。”老董边走边说,“以前老百姓都是靠仔猪、桑蚕这些。猪都是草喂出来的,很健康。还有茶叶、土鸡,农民自己做的竹篓、筲箕、背篓……都是好东西。可惜外面的人不知道,根本卖不上价去。”

  460多户,1800多口人,24平方公里,没有矿山,交通不便,村里60岁以上的人有30%没进过县城的,整个村庄的闭塞可想而知。

  “村里留不住人啦。”老董说,“可是打工经济也不是长久的。靠山吃山,我们村有6平方公里的5亿年前的奥陶纪石林,还有大古树,土坯炮楼,四角连体天井屋,还有大峡谷、大溶洞……转变一下思路,这些可都是我们的宝贝。”老董说,他们的想法就是把这些资源好好利用起来,发展旅游,让老百姓不离村也能有收入。

  “金桥的乡村旅游没有大建设、大投入。”老董一边走一边为记者介绍,“你看,这桥廊是杉树做的,厕所是石头做的,栏杆是藤蔓做的,亭子是茅草做的……我们是不砍一棵树、不挖一处山、不捕一条鱼、不添一处污。”

  沿着刚刚铺设的石头小道慢慢往山上走,碰见一个老婆婆拎个篓子上山打猪草去了,几个稍微年轻点儿的村民正坐在树下休息,刚刚搬过石头的手上还沾着泥土。

  “这些老百姓都是无偿出工铺路的。中午自己带饭,吃完了歇会儿再接着干。你看这些石磨、石碾,都是老百姓自家用的,也都拿出来了。”董玉军有点儿激动,“我们这儿的山都确权到户了,可是跟老百姓一说要搞旅游,那占的山都不要一分钱。”

  村民姚世国就把自家的杉林和土地拿了出来,他有他的道理,“我们这儿远,别的项目也没什么指望,旅游是条路。虽说现在是无偿的,将来受益的还是我们。”

  从观景亭望下去,能够看到停车场对面已经建成的商廊,按照老董的打算,这里以后会用来给村民们卖土特产用。

  “资源是全村人的。我们通过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旅游公司,村民用山林这些入股,按照各户的山林面积分红。”董玉军说,“我们还有农产品协会,你是搞生猪的,你是种大米的,他是采草药的,统一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质量你放心,我们是连保。比如我们5个人一组,你1户不守规矩,那其他4户的农产品都不会收,大家都会受影响,大家相互制约。”

  “老百姓都眼巴巴看着呢,都希望这事儿能成,也没白忙活。”说起效果,老董爽朗地笑了,“一天少则几十百把人,多则上千人,都是来观光旅游的。人气有了,商机也来了,村里光农家乐就开了十几家,原来卖不动的土特产都变成钱了。”

  “好环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的”

  走过荷花池,沿着弯弯的村道,又来到了一处农户家。

  这是一栋古老的连体房,干干净净的院场里很随意地放着几个背篓。房子的一角,整齐地摆着几个塑料桶,分门别类地放着各种垃圾。走进屋里,抬头看到天窗框出的一方天空,一只猫懒懒地蹲在下面的光亮里。

  “我们农村也很干净吧!”女主人黄国萍热情地给我们倒上了水。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原是乡村的本色,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村庄陷入了环境困局。在金桥,我们庆幸看到的不是污水横流和臭气熏天。这里有山有水,有人气,有鸡、狗、牛羊和猪,白天林中有鸟叫,晚上田里有蛙鸣;傍晚时分,农房里会飘出缕缕炊烟,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会坐下来喝口茶,卸下一天的疲劳。

  “金桥的好环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的。”董玉军说,“这些年生活好了,塑料袋、矿泉水瓶这些也多了,又不像菜叶子烂草根,扔在地里转过年儿来就烂了,不注意弄的到处都是。再加上生活垃圾到处扔,一到夏天净是苍蝇蚊子。”

  董玉军说,以前村民也没有多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多弄点儿钱,有人还到河里去电鱼。可是村里要搞旅游,环境差哪会有人来啊?正赶上县里号召抓“清白”工作,妇联也号召发挥农村妇女的美化家园的作用,他们就把这个当个大事儿做起来了。

  金桥村现在集中场地已经建了八个垃圾房,每个集中屋场都建了垃圾池,村里还成立了保洁队伍按时清除处理。除了这些,最重要的就是动员各家各户的妇女带头搞卫生。

  “以前东西用完了,剩下的垃圾都是随手一丢,现在我们也自觉垃圾分类。放几个垃圾桶,塑料瓶这些都先扔在这里,也不费劲,还可以换点儿零花钱。”老屋的女主人对记者说。

  现在村里乱丢乱甩垃圾的已经很少了,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外面的人来了要吃要住,包括说话,礼貌这些都得跟上,人的综合素质都有提高。”老董这样理解。

  起身走出老屋,外面不知什么时候起了毛毛雨,女主人赶紧将晒得半干的葱头搬到了里屋。远处有点儿湿滑的村道上,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拉紧了背篓,低着头小跑起来。整个山林、村庄都已沉浸在一片水雾当中。

  看着这些,董玉军对记者说:“很多游客来玩,就是要找这种感觉,很安静,很自然,很干净。”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