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飞行员成长故事串成民航发展长卷

  • 发布时间:2014-10-20 09:55:54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钟粮

  经过半月的期待,格格杨松寄赠的处女作《同意·起飞》终于收到了。是夜,当我翻完该书最后一章时,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录着青春、梦想与追求的长河,把我带回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发生在“古津镇”的故事,从叙述者的口中娓娓展开时,书中的细节,甚至是夜航、盲降、起飞这些毫无生气的字眼也竟然在无意间变得美丽起来,于是青春鲜亮的色彩瞬间充斥着我的回忆,让我夜不能寐。

  理性叙事能触及更多时代的东西

  我始终以为,文学作品如果只为了告诉人们一个时代有多么凄凉,多么残酷,而回避那个年代的热情、诚挚,也就难免有失偏颇。

  而《同意·起飞》,虽说也有一些章节涉及如“文革”这样的特殊岁月中的凄风苦雨,但作者却是在以理性的方式叙事,这就能让读者在心平气和的氛围中,触及那个时代更多的东西,并用自己的价值观对那个年代一些特定的人和事进行评判。

  或许,这才是西汉人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真实语境。

  应当说,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或者任何民族,都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东西,这就是现实生活,这也是文学的根。文学创作本该如此。

  源起千年古镇却跨越几十年时光

  回到《同意·起飞》,故事始于千年古镇的照相馆。1968年早春,寒门学子华学文、高干子弟项蓝天、矿工后代乔金生等3名飞行学员,在古津镇唯一的相馆内邂逅了混血少女欧阳丽思。在随后的接触中,华学文与欧阳丽思相互暗恋对方,而乔金生也几乎同时认定欧阳丽思就是今生的永远。“文革”中期,先是项蓝天因家庭历史存有疑问,被下放到农场待查,接着又是欧阳丽思不堪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患上了失忆症,之后的8年便杳无音讯。

  随着故事的展开,重返蓝天的项蓝天,开始倾慕聪慧机灵、同样出身于高干家庭的红二代魏晓光。就在项蓝天准备与之携手奔向爱的驿站时,却因华学文出任补课老师,吹皱了一池秋水,同时也引起了另一位女军医红红的关注。

  毕业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他们意外发现,失联8年的欧阳丽思也回到古津镇,只是病体依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唤醒欧阳丽思的记忆,书中的主人翁们义无反顾地努力着,而乔金生更是毅然递交了停飞申请,从此全心全意地呵护着欧阳丽思。

  在努力帮助欧阳丽思的过程中,魏晓光对华学文的爱由暗恋转为“明攻”。出于朋友间的友谊,华学文在极端矛盾冲突中,以双方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恪守着“君子有成人之美”的底线。为逃避不属于自己的爱,华学文请假回到贫瘠的家乡过春节,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红红大胆地冲破门第观念,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并融入了这个贫寒家庭。

  初恋失败后,魏晓光全心投入工作,渐渐疏远了像兄长般一直关心着自己的项蓝天。但项蓝天不离不弃,两人最终携手走进爱的殿堂。最后,故事以恢复了记忆的欧阳丽思邀请好友们到母亲的老家——丹顶鹤的故乡,补办集体婚礼这样浪漫的大团圆结尾。

  用蒙太奇的叙事手法讲故事

  《同意·起飞》所塑造的主人翁很经典。项蓝天,表面上大大咧咧,内心精致细腻,善解人意,具有亲和力,是同学中的“小老大”;华学文,勤奋好学,做事冷静、有计划,但总是羞于开口,是同学心中的“小老师”;乔金生,外向而精力充沛,机智率直,敢于为真爱赴汤蹈火。在婚恋观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一方面对异性有着强烈的向往,另一方面,又自觉保持着社会认可的道德底线。面对情谊与命运的纠葛,主人翁们或者义无反顾,或者理性处之。同时,这些青年有理想、有追求,对祖国的未来、对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比如,他们坚信中国民航一定会融入世界,所以彼此相互帮助,努力学习航空知识和英语,时刻准备为建设民航强国贡献力量。也正是在这样的拼搏与奋斗中,他们完美演绎了从一个年轻学生升级到行业中坚的样板戏。从这一点上说,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

  当然,我也很享受格格杨松运用类似蒙太奇的叙事手法来讲述故事。没有沉闷的铺垫和华丽的辞藻,章节的起始点往往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而书中一些时远时近、纵横交错的故事情节,则把那个时代航校的管理、规章、纪律、要求和落实情况,全景式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进而能让人们在阅读中找到老一代民航人为国家、为事业,也为自己奋斗的动力源泉所在。因此,当人们将该书定位为国内首部关于中国民航飞行员成长的故事时,笔者认为这并不太准确,应该说,它就是一幅贯穿当代民航的发展长卷。见微知著,小题材成就大事记,正是《同意·起飞》的独到之处。

  当年航校培养的人才就是这个样子的

  不可否认,《同意·起飞》是一部值得人们细细品读的书。但确切地说,最应该认真阅读、思考的,其实正是我们这些从事民航教育工作的人。品读全书,项蓝天、华学文、乔金生等,都是独立的个体,但集合在一起,这些生长于不同家庭、不同境况,且性格、爱好各异的人物,几乎又成了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所有民航人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沿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努力让青春在事业里焕发出绚丽光彩。也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书中人物这样的人生态度有些过于“高大全”,但据我了解,当年航校培养的人才就是这个样子。抚今追昔,两相对比,这也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恰恰缺乏的东西——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面对多元化时代,生活变了,环境变了,人们对物质、精神的需求层次也变了,但有些东西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大学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每一所大学必须厘清的东西。这大约也是《同意·起飞》的作者要留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去思考的问题吧!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