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须适应GDP增速减退“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4-10-22 02:31:06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宏观大势
今后的中国经济增长虽然仍能够保持一定速度,但受内外市场的制约,已经不可能重现以前那种高增长的盛况。
国家统计局昨天(10月20日)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GDP等经济数据。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为7.3%。这是以往5年多来21个季度内所录得的GDP增速新低纪录。以此计算,中国今年前三个季度的GDP增速为7.4%,离今年全年7.5%的增长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迅猛增长,即使是在前几年金融危机持续期间,中国仍然连续多年创下了GDP增速超10%的纪录,并在国际上因为危机的发作而“四面楚歌”的时候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近更是出现了有关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经济体的说法。但是,中国在度过了这种GDP狂欢后,其经济运行却出现了疲态。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过度地利用了投资扩张的手段,使GDP出现“虚胖”,其质量并不高。大量在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项目的上马,超越了国情发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对就业形成支持,但项目建成后由于内外需市场都无法保证,导致效益低下,反而在很多行业形成了过剩的产能。而这种过度的投资扩张又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的威胁长期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干扰因素;二是环境受到很大破坏,由此导致问题产品的出现,直接威胁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因此,这种以投资扩张来拉高GDP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最近两年,政府开始了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把过热的投资压下来。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增长速度降下来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因此,目前的GDP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有意为之,特别是对投资过热进行坚决遏制,这是GDP增速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增速已比今年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由于投资在GDP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回落自然对GDP增速构成了直接影响。
但是,以GDP来判断经济成绩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因此,随着今年以来GDP增速的不断下降,很多地方的政府已经倍感压力,呼吁中央政府改变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声音不绝于耳。事实上,面对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情况,中央已经推出了包括定向宽松等预调、微调措施,央行也在不断开发市场创新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有限的宽松并不“解渴”。最近,有关降息、降低银行准备金率的呼声再度出现。而在房地产市场上,随着房贷新政的推出,房地产调控政策事实上已经回到了本轮持续了数年的市场调控的原点。
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中国如果回到以前那种依赖投资增长和货币超发推进的经济增长模式,无异于是饮鸩止渴,将给未来的经济运行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增长都在减缓,这是由市场的有效需求减退引起的。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循环中的一员,不可能置身事外。今后的中国经济增长虽然仍能够保持一定速度,但受内外市场的制约,已经不可能重现以前那种高增长的盛况。这将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的“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需要的是改变以往那种过度追求GDP的做法。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来说,7%以上的GDP增速仍然是不低的。对于各级政府来说,现在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以牺牲民生和未来发展来做大GDP,而是需要不断地通过简政放权来为市场输入活力,使经济增长不致大幅度滑落。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