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解开最美丽的谜团

  • 发布时间:2014-10-21 00:29:5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宋-叶真《坦斋笔衡》

  发现“重复施釉法”

  “汝钧哥官定”被公认为宋代五大瓷器名窑,即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在五窑之中,又以南宋官窑所出瓷器被后人视为宋瓷之集大成者。宋叶真《坦斋笔衡》所记,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共建造了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两座官窑。上世纪20年代,人们在杭州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但“修内司官窑”究竟在何处,却是个不解之谜。

  1996年,杭州考古收藏爱好者华雨农和他的“考友”发现了老虎洞窑址,修内司官窑开始浮出水面。尽管考古界和学术界对是否有“修内司”一说存有争议,但老虎洞窑址还是在5年后入选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当代陶瓷考古学专家认为,除了已经发现的两座官窑,是否还有第三座官窑?而且是当时皇家用瓷的主力窑口。这一推断的论据,是因为杭州陆续出土了一些精美的白胎官釉青瓷残片,工艺极精,单从工艺上看绝非民窑所为。其制作工艺也与已经发现的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有着明显区别。

  持这一推断的专家群体中,郦越宁的观点比较独到。郦越宁是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委员,也是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他表示,杭州近年确有发现未知窑口的疑是南宋晚期古瓷。这批古瓷使用了南宋官窑独有的“重复施釉法”,一般都上过一次厚釉,品质很高。

  寻找失传的工艺

  自从听专家说过南宋官窑瓷器有“重复施釉”的特色,郦越宁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探索“重复施釉法”,把失传的官窑工艺找回来。

  1978年,18岁的郦越宁被招工进了杭州瓷厂。他被分配在仿南宋官窑研制组。1976年,杭州瓷厂承担了研制仿南宋官窑的任务。北京故宫专家冯先铭、轻工业部总工程师李国桢等专家参加了仿制工作。当时的中国,“文革”刚结束,百废待兴,作为南宋皇城的杭州希望能够揭开南宋官窑这个“美丽的谜团”。1978年,仿南宋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

  1138年,宋高宗赵构正式定都临安(杭州)。老虎洞、郊坛下先后开窑,全国各派瓷匠汇聚杭州。他们烧制的瓷器,既延续北宋官窑简洁浑厚的造型,又汲取南方越窑、龙泉窑轻灵、秀美的特质,宋代的瓷文化到达艺术巅峰。1279年,忽必烈南侵,南宋灭亡,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有“青瓷之王”美誉的南宋官窑瓷器从此失传,成为最美丽的谜团。

  郦越宁进杭州瓷厂的1978年,杭州瓷厂研制成功了南宋官窑的灰青釉和月白釉。1986年,又成功研制了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但与传世官窑的残片一对照,两者差异十分明显。传世官窑具有玉石般温润的质感。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传世官窑如同精致的“夹心饼干”,几层釉的中间,夹着一层厚度仅有2毫米左右的薄胎,正是文献记载的“釉青如玉,胎薄如纸”。而仿制的灰青釉和月白釉却只是“厚胎薄釉”,远远达不到“薄胎厚釉”的效果,而“薄胎厚釉”恰恰是南宋官窑的工艺精华。

  1990年,郦越宁被任命为南宋官窑研究所副所长。老厂长交给他一些南宋官窑的残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青瓷之王’曾经辉煌过130多年,给后人留下了美丽的谜团,希望你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年轻气盛的郦越宁有太多的宏伟计划。他设想,能否融合“汝钧哥官定”五大窑的精华,创作出全新的官窑作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烧制,他把自己的设想变成了现实。2001年,郦越宁带着自己烧制并命名的得意之作“官钧窑”及部分仿南宋官窑作品到北京参加在故宫举办的“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

  这次展览成为郦越宁艺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机。他有幸当面聆听耿宝昌、李智宴、王莉英等专家学者的真挚学识,有机会欣赏到五大名窑传世作品的魅力所在,也让他看到了纺织品与真品间巨大的差距。

  在展会上,郦越宁遇到了一位他敬重的瓷器大师。这位大师认真观赏了郦越宁带去的作品,与郦越宁做了推心置腹的交流。他告诉郦越宁:“你有很好的悟性和天赋,很难得。”但“汝钧哥官定”五大窑有各自的精华,光是仿制官窑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融合五大窑的精华”谈何容易?弄得不好就成了“四不像”!这位大师对郦越宁说,在宋朝五大名窑中,只有官窑瓷有两次釉的记载,可惜已经失传,如果能恢复,那很有意义啊!

  大师之言如醍醐灌顶,使郦越宁猛然醒悟。从北京归来,郦越宁已经下定决心,放弃自己的“创新”计划,脚踏实地地做好“两次釉”的事业。

  郦越宁再次回到自己的实验室。他把不同时期的官窑残片放到高倍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他发现,南宋官窑从先期到后期依次呈现“厚胎薄釉”“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在放大镜下对“薄胎厚釉”反复观看,发现那胎薄至两三毫米,最薄的甚至仅1毫米。而薄胎外侧则挂着几层釉。

  郦越宁思考着:这么薄的胎怎么能够保证不变形?那两至三层的厚釉又是怎样挂上去的?重复施釉如何解决缩釉、跳釉问题?他对700多年前的美丽谜团条分缕析,试图理出个头绪来。

  2001年7月,谋定而后动的郦越宁开始组建攻关团队。郦越宁认为,解开谜团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原料和配比。那么怎样的原料和配比是合适的呢?并无现成的答案,他们只有不断地尝试。每天,他们至少要烧10个小时的窑,然后再用10个小时的时间等待冷却。满怀希望地打开窑门,等来的却往往是失望,出窑的瓷器要么碎胎,要么变形,或者缩釉、跳釉……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郦越宁和他的攻关团队慢慢地摸出了规律。他们采用多次上釉的工艺,即先在温度800-900摄氏度窑内“素烧”瓷胎,以提高瓷胎强度。然后上釉一次,素烧一次;再上釉,再进行“釉烧”,在温度1300摄氏度的窑内烧制。

  经过长达8年3000多次的试验,至2009年8月,一只漂亮的薄胎厚釉仿南宋官窑碗终于出炉。对于南宋官窑研究所和郦越宁来说,仿南宋厚胎薄釉官窑碗的研制成功,是南宋官窑最精粹制作工艺的真正还原。“8年的努力终成正果,我们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解开了历史上最美丽的谜团。”说起那段往事,郦越宁依然抑制不住激动之情:“2009年底,我们研制的仿南宋官窑作品参加了上海仿古工艺品博览会,获得中国文物学会专家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用这种工序烧造出来的瓷器,再现了南宋官窑‘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片,温润如玉’的特征。”

  最美丽的谜团一旦解开,谜底便源源不断地涌出。继南宋官窑碗仿制成功后,郦越宁又仿制出南宋官窑“八棱穿带扁壶”“穿带壶”“中梅瓶”“海棠式贯耳瓶”“八方八棱壶”“葵瓣洗”等薄胎厚釉官窑瓷品。除了薄胎厚釉官窑瓷品,郦越宁还研制出仿南宋冰裂纹和米色釉官窑。有了这样的基础,仿南宋官窑工艺造型创新作品不断烧制成功。

  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和郦越宁的名声渐渐闻名遐迩。郦越宁研制的部分仿南宋官窑和造型创新作品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郦越宁烧制的一件仿南宋官窑工艺造型创新作品《大吉尊》2006年被杭州一位收藏家收藏,成交价5万元。这件获奖作品2011年交易价是30万元,现在估值50万元。2011年7月,郦越宁带着南宋官窑研究所烧制的仿南宋官窑作品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第四届文博会,共售出仿南宋官窑小碗、胆瓶、梅花碗、小香炉等30余件。随后,来自海内外的订单不断,郦越宁团队的仿南宋官窑瓷品成为高档礼品和藏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主攻三次釉

  两次釉的成功让郦越宁解开了700年未解的美丽谜团。但郦越宁的追求却并未因此中止。官窑的出窑率很低,上双釉更低。一般情况下,一窑的合格率仅10%左右。郦越宁告诉自己的团队,两次釉的成功在南宋官窑的研究中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后面的路还很长。“下一步,我希望提高出窑的合格率,做到批量生产,让官窑的工艺真正得到恢复。这一步成功后,我们要向三次釉挑战,让南宋官窑的质地更上一个台阶。毕竟,这才是南宋官窑的特色所在、精华所在、灵魂所在。”

  在郦越宁看来,如果说薄胎厚釉和重复施釉法是南宋官窑的皇冠,那么三次釉就是这顶皇冠顶上的明珠。只有配上明珠,皇冠才能够精气神十足。郦越宁深知,考古资料中有过南宋官窑可以上三次釉甚至四次釉的文字记载。“既然历史上曾经有过,既然我们已经攻下了两次釉,我们应该也可以攻下三次釉。”

  这些年来,郦越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攻三次釉上。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郦越宁知道南宋官窑烧制技艺的传承意义。但在薄胎上上三次釉谈何容易。开始试验的时候,第三层釉总是会“咬”掉里层的两层釉,甚至如何从窑内拿素烧胎,都是一个个不小的难题。

  郦越宁把自己关在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一次釉、两次釉、三次釉,挂上了、变形了、“咬”掉了、破碎了……周而复始,周而复始。突然有一天的傍晚,打开已经冷却的窑炉,那只如玉器般的三次釉没有变形,也没有破裂。“成功了!”郦越宁一声欢呼,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在南宋官窑研究所,本报记者完成了对郦越宁的采访。告别时,记者问郦越宁:“与南宋官窑的精品相比,您的仿南宋官窑作品的技艺是否还有差距?有多少差距?”

  郦越宁回答:“我自己不敢评判。曾经请一些专家学者看过我的东西。他们说,我的作品差不多已经达到南宋官窑境界的95%。我就经常在想,这剩下的5%的差距是什么?后来想明白了。传世官窑身上那种包浆带来的滋润和灵气,我做不出来,这是时光沉淀的结果;还有就是窑炉的区别。我们现在烧的是液化气,南宋人是烧柴,烧出的瓷器效果不一样。柴窑的烟雾会产生某种特殊的化学作用,使得瓷器的质感和釉色显得更加柔和,这个在当代的汽窑中达不到。”

  记者问郦越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是否有新一代的传承人继承南宋官窑的烧制技艺?

  郦越宁:传承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常识的传播。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知晓什么是南宋官窑,南宋官窑的精华何在,南宋官窑如何烧制,一次釉、两次釉、三次釉的区别,等等。二是烧制技艺的传承。我儿子有时会来研究所亲手制作并烧制,那是玩,不是传承,他的主要志趣不在南宋官窑。而新一代中能够烧制两次釉、三次釉的还没发现。这需要志趣,需要悟性,更需要勇气和恒心,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郦越宁希望,在他60岁的时候,能够有南宋官窑烧制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来接他的班。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