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导弹人生写忠诚:追记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2)

  • 发布时间:2014-10-20 09:19:09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马巾坷

  时代先锋: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一点贡献” 不枉一生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2年2月10日)

  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功臣,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今天的时代先锋,我们来认识一位已经逝去的老人:我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

  北京永定路的一个小楼里,是黄纬禄生前的家。墙上的挂钟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而关于黄老的故事,却记录进了历史。

  1960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二号发射成功;1966年,首次原子弹、导弹两弹合一试射圆满完成。

  这些成就让世界不敢再轻视年轻的新中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成就背后,有一个名字功不可没,那就是:时任导弹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的黄纬禄。

  作为40年代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高技术人才,黄纬禄很清楚:祖国仍然面临着核威胁。因为这些都是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我国急需一种更先进的固体战略导弹。

  于是黄纬禄和同事们一起,热火朝天地投入了固体战略导弹研究,但很快一场政治风暴来临,学术权威黄纬禄“靠边站”了。

  (同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黄纬禄(生前采访):那时候虽然靠边站,但是我还是希望在这个导弹的事业当中发挥一点作用。大家在做试验工作的时候,我就在那个地方给大家倒倒茶、送送水,有的时候看到他们有什么问题,我考虑到了我就提出我的建议同看法。

  靠边站,仍然坚守着对导弹事业的热爱。1970年,黄纬禄终于迎来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被任命为我国第一型潜地固体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可以说这是一次“临危受命”,因为固体导弹的研制实在太难了:它和之前的液体导弹完全是不同的技术途径。

  (同期)

  黄纬禄的同事、巨浪一号副总设计师 侯世明:那么从导弹的构成和它的设计、生产、试验,都是两个(不同的任务)。如果要说借鉴,就是有限的一些杂志,一些学术文章什么的看看。

  白手起家,自主突破,黄纬禄统筹全国100多家参研单位,一埋头就是十几年的科研攻关。1982年,潜地固体导弹终于进入了试验发射阶段,检验成果的时刻来了,但是第一次实射,却失败了!

  (同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黄纬禄(生前采访):茶不思、饭不想、坐不安、睡不宁。

  经过六天煎熬,终于查明了失败的原因并采取了措施,但第二发导弹打不打?什么时候打?大家的压力都很大。这时候,作为总设计师的黄纬禄镇定地做出了决定:可以发射!

  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的成功,使中国具有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使我国在世界上做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有了足够的底气!

  黄老的一生,和我国的巨浪、东风、长征等系列的10个重大型号的导弹及火箭研制紧密相连。而他也在统筹协调中,为我国大型复杂系统工程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协作原则。

  (同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许达哲:“四共同”的原则,也就是“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我们至今也是按照这四个共同来推动我国航天工程的建设。

  到了晚年,黄纬禄开始写作,把他毕生的研究给年轻人留下重要的学习参考。

  在他90岁的时候,《弹道导弹总体与控制入门》出版。2011年11月,在即将迎来95岁生日的时候,黄老离开了大家。

  老人走得很安详,因为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早就有了这样的总结。

  (同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黄纬禄(生前采访):对这个国家做了一点贡献,那么对自己也不枉过这一生。

  本台短评:

  留学归来研发导弹,身处逆境不离导弹,90多岁高龄还在牵挂导弹。中国之所以能在那么薄的家底子上创造那么多国防科技奇迹,就是因为有一批黄纬禄这样一生胸无杂念、舍了身家性命也要干出名堂的科学家和开拓者。科技创新需要高智商,更需要这种个人得失抛在脑后、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坚定信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