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相信科技,玉米亩产 959公斤

  • 发布时间:2014-10-18 09:31:3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吕兵兵

  “快看看,卢站长的信息发过来了,实打验收,咱家棒子亩产959公斤!”10月10日,在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四角岭村,站在地头,“德程家庭农场”主耿洪强笑开了花。

  看着儿子的笑脸,今年86岁的老父亲耿兰成说:“不容易啊!一开始,咱听县里专家的,玉米棒子种得密,庄里不少老爷子说不打粮食,他是顶着压力干。这下好了,咱村里哪见过这产量,到下年,一准全都栽得密了。”

  耿洪强所说的卢站长,是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卢立鸿。“今年,在遭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玉米能拿到这个产量,真没想到。”他说,“分析起来三点原因,一是耿洪强是村里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相信农业科技,放手让我们干;二是咱们选用了鲁单818等耐密植的品种,推广了单粒精播、一次施用缓控释肥、一增四改、一防双减、喇叭口期授粉、适当晚收等成套技术;三是耿场主打了几口井,关键时刻浇上了水。”

  卢立鸿熟悉这里,是因为这片地是农业部(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攻关田,是500亩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技术集成示范区,是玉米高效缓释肥集成模式示范项目区,他是这里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这是咱县里这几年农技推广的思路,与发展较好的合作社或开明的家庭农场主合作。一是他们接受技术能力强,二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三是整合项目集中投入,放大项目示范带动效应。”在该村任职“第一书记”的农业局副局长王安国介绍。

  “你看,这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了。这农技推广项目实施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结合,效果好、见效快。这片丰收的玉米地,这959公斤的产量,就成了咱农技推广‘招牌’和‘灯塔’,很快就能照亮周边的农民。”卢立鸿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