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莫迪亚诺:曾隐瞒自己出生年份

  • 发布时间:2014-10-15 08:56:02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喧嚣的网络自媒体时代,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已经从神圣的颁奖仪式变成了娱乐狂欢。介绍获奖者的、分析获奖原因的、做诺贝尔奖获奖国家大排名的,不一而足。有人为村上春树又一次错失机会而扼腕叹息,有人则对之前被寄予厚望的4位华裔学者跟诺奖失之交臂而遗憾……究竟最终赢得此次诺奖的都是怎样一群人,他们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梳理。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他凭其记忆的艺术,再现了人类难以把握的宿命,并揭示了(法国)被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

  近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然而,在互联网上,关于莫迪亚诺的采访资料却很少,至少英文报道没有那么多。按照法国媒体的报道,这位狮子座的男人不喜欢接受采访,总是躲着别人试图打在他身上的光。其他作家去他的家里拜访的时候,总是他的妻子去开门,他则略显害羞地躲在妻子身后。“虽然他不喜欢宣传自己,但他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无价的。”有人这样评价他。

  父亲的故事像鬼魂一样缠绕着他

  这位被认为是谦虚的、喜欢收藏仿古家具、书房里堆满历史书的69岁男人虽然出生在法国,但他的父亲是意大利犹太人,母亲是比利时人,他们在德国占领巴黎期间相遇并结婚。莫迪亚诺家境富裕,这大概与二战期间他的父亲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又在金融界工作有关。

  父亲在战争时期与德国警察相勾结的经历似乎是莫迪亚诺一生都无法解开的一个巨大心结。二战时父亲所受的委屈和各种混乱,让莫迪亚诺一直难以忘怀,他只好用写作来宣泄心中压抑的情绪。但每完成一部作品,他却发现心中依然被没有打开的、未能解锁的部分所盘踞。父亲的故事像鬼魂一样将他缠绕,看不清、不了解,但就是离不开。

  于是,莫迪亚诺开始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生下来的时代决定的,而他的命运,则是由二战时的巴黎所决定的。他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安慰着自己,在作品里“寻找”和“回忆”。这样的成长背景,也让他笔下的很多人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莫迪亚诺自己显然也是有秘密的人,好比他此前一直说自己出生于1947年,直到2007年才说自己出生于1945年。

  对自己的出生年份都如此隐瞒,显然是为了不被贴上“占领期孩子”的标签。至于他是不是还有更多的秘密,显然并非外界所能了解。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寻找”与“回忆”

  在童年时,莫迪亚诺就表现出创作才华,10岁开始写诗,23岁时发表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星形广场》,这部小说为他赢得了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而这部小说的出版,是托了已故法国诗人雷蒙·格诺的福,正是后者将这本小说推荐给了自己的出版社。此后,在获得文学奖这条道路上,莫迪亚诺一路“狂奔”,所有重要的法语文学奖全部被他尽收囊中。从197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奖,到1978年以《暗店街》一书获得龚古尔奖。

  而在几年前,他还获得了2010年度的西蒙娜和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之世界奖,这一奖项为他赢得了高达30万欧元的奖金。获得过这个奖项的作家也是星光熠熠,包括在莫迪亚诺获奖前一年得奖的米兰·昆德拉,前两年的巴尔加斯·略萨,以及再之前的博尔赫斯、伊斯梅尔·卡达莱和瓦斯拉夫·哈威尔等。

  莫迪亚诺的作品被认为带有侦探小说的味道,读者总是被引导着想要一直读下去,从而解开谜团。这一特征在《地平线》和《暗店街》中都体现得很明显,甚至在后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本身就是一位私家侦探,但他遗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不断寻访与找寻。

  这种找寻到了2005年终于从小说回归到了自己的家族中,这一年莫迪亚诺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家谱》。选择这样的书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实际上在书写的是家人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力,而不是在写他自己。“在这本书里,我谈别人干的事比谈自己干的事要多,特别是谈我的父母干了什么,以及他们对我干了什么”。

  个人经历使作品阴郁萧瑟

  莫迪亚诺的作品有些阴郁,就像《暗店街》里丢失记忆的年轻人,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里,总是阴沉沉雾蒙蒙的天气,总是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这种萧瑟的气氛最终弥漫了几乎他全部的作品。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曹丹红指出,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主题,这真的跟他从小就处于几乎被父母遗弃的状态,唯一的弟弟过早夭折、自己一次次被送进寄宿学校、父母长期分居并最终离婚的经历没有关系吗?曹丹红说:“在小说中,他总是一次次地提到,人物被黑洞一样的过去追赶,这个过去有时幻化为一个神秘的跟踪客,有时幻化为一位没有人性、只知索取的母亲,有时又幻化为少年时代做的一件傻事。这个过去始终无法被埋葬,它一直在窥视着,等待合适的时机,一举将人物吞噬。”

  莫迪亚诺曾说过:“我的小说就是一部部臆想的自传。”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周婷分析称,由于小说作者是在战后出生,本身并没有经历过二战,而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与他很少见面的父亲又相传与盖世太保有染(曾被捕关押在集中营,后来被为盖世太保开车的司机所释放),因此作者在对父亲以往活动所知甚少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描写加入了大量自己的想象。

  希望续写《德鲁德疑案》

  除了文学外,莫迪亚诺还涉足了电影圈。1974年,他与著名导演路易·马尔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这部影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除此之外,在《一路顺风》《犯罪家谱》《伊玛娜的香水》等影片里,他都担任了编剧工作。

  当然,比起影视剧,莫迪亚诺显然更热爱阅读。他喜欢很多诗人,如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阔比埃、查理·克罗、日耳曼·努沃、阿波利奈尔等。他想用原文阅读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的作品;他想成为17世纪法国作家普莱服神父所写的《玛侬·列斯戈》一书里的主人公格里厄;他也想将狄更斯死前没能写完的《德鲁德疑案》一书续写完成。或许文学就是他真正的归宿,在其中他的所有秘密都得以释放。(本报综合)

  链接

  “我从来没想过成为别的什么人,我没有文凭,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要实现。但要如此之早就成为一名作家是很困难的。事实上,我不推荐我早期的作品。我并不是不喜欢,而是我无法辨认出我自己,就像一个老演员看着自己年轻时担任主角时的影像。”

  “每次写完一部小说后,我都觉得我已经将它清除干净了。但我知道我还会回来,一遍又一遍搜寻微小的细节,那些成为我生命中一部分的微小之物。到了最后,我们都会被我们出生的时空所影响。”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接受《今日法兰西》采访,2011年。

  “莫迪亚诺会精心挑选那些标签、布告等素材,将剪报、含糊的证词以及电话黄页拼凑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他一心一意地观察着居住于城郊(尤其是巴黎城郊)的局外人……他那些安静而阴暗的小说,读来就如同让人同情与遗憾的恐怖小说。这是他的秘密所在。”——评论家凯瑟琳娜·泰勒,节选自《卫报》。

  “选择莫迪亚诺,似乎意味着瑞典文学院正在试图摆脱‘过于欧洲中心化、过于重视关注政治议题的不知名作家’的批评,去年选择艾丽丝·门罗就是文学院拥抱主流的象征。”——《纽约时报》评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