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二号线:5000年文化与历史完美融合
- 发布时间:2014-10-13 01:31:4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承担总体总包设计的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荣获2014年度“全球杰出工程”大奖,成为中国以及亚洲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获FIDIC大奖的地铁工程。本次颁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同时,这还是继去年在“FIDIC全球百年庆典”中一举斩获两项工程大奖和一项个人大奖,成为全球获奖最多的企业后,铁一院在这一全球最高层次的竞争中取得又一项重大突破。
中国唯一年度工程“杰出奖”
据FIDIC官网消息,此次年度评奖共决出年度工程项目“杰出奖”6项,其中中国1项,即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优秀奖”20项,其中中国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西气东输等7项工程当选。
据铁一院副总工程师、西安地铁二号线总设计师李谈介绍,西安地铁二号线总长20.62千米,共设17座车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黄土地区修建的地铁工程。此次之所以能够一举夺得FIDIC年度工程最高奖,缘于铁一院在设计中攻克了“黄土、地裂缝、古建筑”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并完美解决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现代科技与历史传承”的独特矛盾,生动诠释了现代工程与中华文明5000年文化、历史的完美融合。
破解“穿越地裂缝”工程难题
作为全球修建于黄土地区的第一条地铁线路,西安地铁二号线首当其冲面临的重大工程难题就是黄土的湿陷性。借鉴郑西高铁的成功探索,铁一院采用“加大埋深避绕、提前降水固土、地基处理治理、管线风险排查”等一整套特有的设计施工方法,填补了黄土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技术空白,并编制了系统的修筑技术指南和行业规范规程,推动了全行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
“穿越地裂缝”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性工程难题,而西安地铁二号线要穿越西安市全部14条地裂缝中的 11条,纵观世界地铁建设史,没有先例,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铁一院精心开展勘探和科研,首次系统地预测了地裂缝的百年设计变形量,确定了以适应地裂缝变形为主的处理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局部加强、预留净空、分段处理、柔性接头、先结构后防水、可调框架板”等综合措施,成功解决了穿越地裂缝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现了结构安全、运行平稳、不漏不渗的目标,其综合修建技术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确保了地铁的顺利施工、运营,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车站文化彰显强烈的“汉唐神韵”
作为一座拥有1100余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地铁二号线先后穿越北门城墙、钟楼和南门城墙,施工沉降及运营振动是否会对这些国家级重点文物造成损害?如何处理好地铁建设与古建筑的关系?这些在国内外同样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为此,铁一院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一整套文物保护综合技术方案、研究方法、审批及建设管理办法。采用“线路上绕避加深、工法上首选盾构、地层中加固隔离、城门洞围蔽支撑、轨道上无缝减振”等综合性措施,在大规模的地铁建设中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实现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不但对后续建设项目具有指导意义,更为制定同类工程的规范规程奠定了基础。
尤其独特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西安地铁二号线从标志的设计、站名的确定到车站文化墙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汉唐神韵”。地铁标志以西安标志性的古城墙为造型,采用内圆外方的设计,被称作“城墙章”;车站装修中充分考虑古都氛围与现代工艺的融合搭配,一站一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古代驿站、秦风秦韵、大唐盛世、秦岭山林、体育运动、现代商圈……17座车站在不同站点表现出不同的场景,连起了一条璀璨的地下艺术长廊。
西安地铁二号线不但攻克了多项世界性工程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更为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二号线开通运营3年来已累计运送旅客1.7亿人次,客运量由2011年的1656万人次迅猛增长到2013年的9580万人次,年增长率为38.1%。与地面交通相比,二号线每天可减少污染物排放6.11吨,至2013年底已累计减少排放5093.6吨,仅此一项带来的环境效益就达到1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