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发挥长期效益
- 发布时间:2014-10-10 19:31:40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云雾山中走,茶香沾满衣。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中国最美小镇”——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采访,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道,驶入茶山深处。茶山一座接一座,像座座漂浮的绿色岛屿。微风吹过,绿浪起伏,茶香弥漫。
邓村乡茶产业是宜昌市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宜昌市用“大财政”理念指导农业综合开发,跳出开发看开发,站在全局谋开发,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管护机制,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发挥长期效益,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改良一亩地,多打200公斤粮
走进枝江市安福寺镇金狮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田成方、渠成系、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已然成为一道风景。
安福寺镇党委副书记李拥军介绍,金狮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系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774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7万亩。
在项目区,安福寺镇吴家门村党支部书记孟宪泽告诉记者,去年包括吴家门村1900亩地在内的中低产田被纳入金狮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1700多万元农发资金一次性投入,1万多亩中低产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改良一亩地,能多打200公斤粮。”孟宪泽喜滋滋地说。
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水稻,吴家门村农民王其辉跟记者聊起了种田的感受:“我家5口人,共种了8亩地,以前用柴油机浇地,浇一亩地光柴油就得12块钱;现在浇一亩地只要四五块钱就够了,光浇水一项,每亩地一年大约就能省下上百块钱。”
“据测算,该项目预计年增产粮食55.5万公斤、油料25公斤,农业产值183.2万元;可年增加农民收入55万元,人均纯收入120元。”枝江市农发办主任谢长青说。截至目前,枝江市已累计投入农发资金1.93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30.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32万亩。
粮食主产县当阳市2013年总投资2180万元启动了育溪镇胜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当阳市农发办主任朱云介绍,该项目通过对1.67万亩农田进行高标准综合治理后,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04万元,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1412户,直接受益人口4033人,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121万元。
而当阳所在的宜昌市,20多年来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33个,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多亩,改造中低产田40多万亩。仅2013年,宜昌市建成高标准示范农田3.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23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农发建设项目发挥长期效益,宜昌市重建更重管。据宜昌市农发办胡向阳介绍,各项目县市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严格制定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人员的管理职责和操作程序。同时,对项目工程制订了行之有效的管护办法:一是明晰产权,明确管护责任。工程验收合格后,由施工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办理各项移交手续,将项目建筑物的所有权、使用权整体移交给项目村组。二是多方筹措管护资金。一方面对损毁严重的项目工程,积极向上争取自然灾害损毁工程项目修复资金,解决工程维修资金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对项目区的小型水利设施和建筑物的日常管护,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农民群众投资投劳解决,定期维护管理。三是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从项目开发资金的工程管护基金中解决部分资金,用于支持项目区工程管护。
扶“龙头”,富百姓
夷陵的“萧氏茶”,当阳的“红鲵王”,宜都的“土老憨”,长阳的“清江鱼”,秭归的柑橘,五峰的香葱,远安的“莲花贡米”……这些响当当的“特”字号农产品不仅托起了宜昌农业综合开发的千秋业,也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门。
近3年来,宜昌市累计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4320万元,扶持产业化项目49个,全市有28家农业龙头企业经过扶持成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
“在过去,我们的茶产业主要以家庭作坊分散生产、销售为主,虽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但没有良好的技术指导,产量低,再加上生产出的茶叶没有固定的市场销售,收益低,那时候种茶不仅不能致富,就连脱贫都谈不上。”说这话的是夷陵区邓村乡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现代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宏斌。
改变由此开始:由龙头企业萧氏茶业集团领办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宜昌市夷陵区6000亩茶叶高效种植基地及清洁化加工新建项目落户杨家湾村,激活了杨家湾现代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种要素。
据夷陵区农发办主任冯斌介绍,2013年萧氏茶业集团与5家合作社共同出资2000万元,发起组建了湖北楚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5家合作社参股630万元。共176名茶农入股,农民变成了股民。“楚红茶业”制定了让股民增收的6条措施,可使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带动项目区2200户茶农致富,辐射带动周边茶农3万户。
萧氏茶业集团仅是宜昌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中的一例。胡向阳介绍说,近3年来,宜昌市坚持将发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重点,极大地促进了茶叶、柑桔、水产、畜牧、食用菌等本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扶持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
湖北玉泉寺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园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及现代茶文化建设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周云喜告诉记者,当阳财政投入108万元,支持公司建设基地和科技项目,使公司迅速做大做强,年税收贡献由几万元增加到700万元,6000多户茶农共1605吨鲜叶和干茶在这里得到了精深加工。
地处当阳的湖北红鲵王油脂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宜昌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当阳建立了5万亩优质油菜籽生产基地,通过与两家合作社签订协议,带动区域内3000多户农民种植油菜,户均年增收500元。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的说:“关键时刻,是财政伸出援手,帮了企业大忙。”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公司得到了地方财政扶持扩建项目资金达700万元。今年又申报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得到了300多万元的农发资金。
宜昌天元罐头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专门生产和销售各类果蔬罐头为主的出口型食品企业,2009年,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下,建成了2万吨果蔬罐头生产项目,直接带动枝江市及周边地区6000多农户种植甜玉米等原料,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据统计,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宜昌市年新增农业总产值10.48亿元,年新增利税7057万元,年直接受益人口25万多人,新增农民就业3614人,新增农民纯收入总额1.08亿元,年人均农民增收423元。
精细化管理贯穿始终
“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新任务,我们必须用‘大财政’理念指导农业综合开发,跳出开发看开发,站在全局谋开发,实现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更好更快发展。”宜昌市财政局局长徐炜表示。
在“大财政”理念的引领下,宜昌市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来规划项目,在申报土地治理项目时坚持“三个有机结合”:一是把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二是把土地治理项目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三是把农业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培养农民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宜昌,精细化管理贯穿农业综合开发全程。
项目申报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准入关。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的统一标准,对有示范带动作用、有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相关项目优先立项,保证了项目建设基础牢固。二是严把评审关。凡是已经纳入项目库管理的备选项目,市农发办及时组织相关领导、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综合评审。三是严把公示关。凡是被纳入开发的项目均在新闻媒体和公共场所进行公示。
工程建设力求“三高”,即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项目开工前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农发专管员和项目建设单位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项目建设竣工前组织全市农发办负责人、技术人员和专家现场进行指导和督办。项目竣工后组织全市相关专家及时对各类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亮点工程全市推广,缺陷工程通报批评。
资金管理强推“三专”,即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人负责。全市农发部门全部实现了农发资金专户管理,保证了农发资金及时、准确进入农发资金专户。专账核算大大降低了农发资金被挤占、挪用的可能。专人负责奠定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各县市区坚持农发资金使用牵制制度,坚持做到“三个不拨资金”,即项目没有竣工结算和审计报告不拨资金,项目实施没有负责人、责任人、监理人员签述意见不拨资金,没有主管农发工作的领导签明意见不拨资金。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